單厚之/三倍振興券要振興誰?

我們想讓你知道…從目前的方向看來,三倍券最大的獲益者,很可能是金控、支付平台;最需要的服務業、小商家,只能吃到一點剩菜殘羹。

●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振興券政策一波三折,終於定名為「振興三倍券」。雖然行政院說還可以調整,但行政院長蘇貞昌都親自出馬,講出的內容至少是不會變了。

政府終於決定發錢給大家,多數民眾當然是開心的。雖然民眾可能會覺得有點複雜,學界、媒體也質疑最終的「振興」效果,但如果此時做民調,蘇揆的支持度絕對不會低。

在昨天行政院的記者會上,經濟部長沈榮津雖然提出了可以達到1000億消費的數據,但綜觀全場,無論是沈榮津或是蘇揆說「有任何破綻唯你是問」的政務委員唐鳳,都沒有提到「三倍券」的二次使用或二次消費的效果。這和當年馬英九時代的「消費券」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蘇揆在記者會上明確說,「三倍券」要印製多少,必須要視電子券的登記狀況而定。從政府目前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似乎是以電子為主、實體為輔,實體的消費券只是補電子的不足,讓不方便、不習慣用電子券的人,也能享受政府的德政。

▲實體「振興三倍券」。(圖/行政院提供)

既然是電子券為主、實體券為輔,過去純實體券的「消費券」經驗,就不能套到「三倍券」身上。實體「三倍券」發放的金額,會遠遠低於「消費券」,廠商對應推出促銷力道,必然也會受到影響。

昨天第一波響應、推出對應優惠措施的,也是幾家以消費金融為主的私人銀行,搭配信用卡、電子支付的優惠。政府事前必然已經做了一定程度的溝通,銀行才能精算相應的優惠。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跟大型金控打交道,遠比跟所有產業打交道方便得多。因為金管會的威能,政府其實是「一手鞭子、一手胡蘿蔔」跟金控打交道。而且金控的量體大,能提供的優惠總量也大,遠比跟一個個產業界溝通,來得有效率的多。

對金控而言,原本就有辦卡禮和各種促銷預算,現在只是把原本的優惠換著名目,即便再加碼一些,也就當成是交給政府的「保護費」,至少也能藉機拓產客群,強化自己在電子金融的服務,也算是個雙贏的局面。

政府對「三倍券」使用排除電商,理由是在疫情中相對受益;但政府又與電商支付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金控、電子支付密切合作,其實是矛盾的。

▲行政院長蘇貞昌說明振興「三倍劵」。(圖/行政院提供)

當電子三倍券進到信用卡或電子支付平台帳戶時,和其他的金流就難以分辨。零售業、服務業無從辨識這筆刷卡、消費,究竟是不是三倍券,只能廣泛、一般性的推出促銷,而很難有針對性的活動。而「電子券」一經消費,就被電商回收,自然不可能有「二次使用」的效果(雖然當初「消費券」這樣的情況應該也不高)。

相對於當初「消費券」主要是由消費端下手,由餐飲、零售、服務業配合政策,提供促銷方案、刺激消費;「三倍券」的優惠則主要會由支付平台提供。服務業的利潤佔比較高,還有租金、人力等等維持成本要打平,還有庫存可以消化,在不虧本的前提下,能折扣優惠的空間比較大。反觀支付業者,原本就只是靠手續費營利,雖然金流大、利潤並不高,能補貼的幅度反而更有限。

政策的思維、政策的選擇,決定政策的結果。從目前的方向看來,三倍券最大的獲益者,很可能是金控、支付平台;最需要的服務業、小商家,只能吃到一點剩菜殘羹。而一個面向支付業者的政策,刺激消費的效果,必然遠不如面向服務業的政策。

熱門點閱》

► 單厚之/韓國瑜的人設,從令狐沖到慕容復

► 張光球/美國暴動給台灣修憲的啟示

► 美國遍地烽火:我們該如何理解美國的種族不平等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單厚之專欄

單厚之專欄 單厚之

資深媒體人,曾任職中時、聯合、蘋果、壹周刊、三立新聞網、明日報、TVBS周刊...等多家媒體。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