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在武/鼓勵公益信託與基金會 善用民間力量

我們想讓你知道…公益工作不會只是一個短暫的煙火,而是具有延續性,或有機會因為長時間的努力,徹底扭轉或改變社會弱勢長久面臨的問題。

▲確保讓更多的兒童活下來,讓更多年輕人得以成長茁壯、幫助最貧窮的人,改善他們的生活、對抗衝擊最貧窮人口的傳染病、啟發人們,採取行動,改變世界,這四個使命,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所設定的使命。(圖/作者劉在武提供)

●劉在武/醫療財團法人竹銘基金會執行長

利他,是存在的價值

如果你有能力做公益、做慈善,您想要達成怎麼樣的使命(Mission)?

 確保讓更多的兒童活下來,讓更多年輕人得以成長茁壯。
 幫助最貧窮的人,特別是女人與女孩,改善他們的生活。
 找出辦法,對抗衝擊最貧窮人口的傳染病。
 啟發人們,採取行動,改變世界。

前述的使命有四個。試想要達成這四個使命,要多少年?目標規模多大?工作項目是什麼?要吸引怎麼樣的人才,工作才能展開?要佈局多少人力?從哪個鄉鎮作起?哪些專業領域必須要投入才能達成使命?工作如何排序?預算如何規劃與安排?如何募款?這是地區性、國家性、區域性、還是世界性?如何評估成效?主要捐贈人離世,這個基金會如何延續?

這四個公益使命會衍生出這麼多的問題。要經營好一個公益組織,顯然,絕非易事。這四個目標,其實就是全世界規模最大,2020年信託規模資產超過507億美金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所設定的使命。

蓋茲夫婦於1997年建立了「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隨後他決定將個人所有的580億美元資產逐步捐獻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2006年6月,比爾•蓋茨的朋友、同為億萬富翁的華倫•巴菲特隨後以合夥人的身份加入其中,承諾將440億美元股票中的85%投入基金會。不僅如此,巴菲特還曾幫助蓋茨基金會在中國的企業家群體中進行過募捐。

延續,公益始得成就志業

有人說,有錢人就該繳稅,由國家決定如何分配資源最公平,成立信託與基金會,不過是為了逃稅。的確,世界先進國家都提供了這方面捐款稅務的減免,或許可以研究為什麼這樣做?邏輯是什麼?

2017年,UBS瑞士聯合銀行集團與前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華洛帝(Pavarotti)的遺孀在香港共同舉辦了一場慈善事業論壇。銀行為什麼要辦慈善論壇?慈善事業不就是捐款做善事,為什麼要舉行論壇,是為了歌功頌德嗎?

帕華洛帝雖已過世多年,但他在生前成立的公益信託,至今仍然每年持續撥款培育了相當多的音樂人才。在這場論壇中,另一個已經傳承兩代的公益事業,其創辦人的家族成員在論壇裡,分享了他們因為在樂器製作上事業有成,便成立公益事業信託,公益方向是為環保盡一份力。由信託基金在北歐培育森林,種植適合做樂器的樹種,並防止濫墾,適當的採伐木頭賣給原來的家族製作樂器,將獲得的利益又回到信託基金繼續培育森林,如此這個以環保為目的的公益事業生生不息,原來創辦人的家族事業所需原料也不虞匱乏,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公益信託的範例。西方人對社會公益與回饋的思維,發展地早,也比我們成熟些。

▲前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生前成立的公益信託,至今持續撥款培育了相當多的音樂人才,並且為環保貢獻一份力。(圖/作者劉在武提供)

公益「工作」與公益「事業」

公益「工作」和公益「事業」確實有些不同。很多西方社會的企業家在事業成功之後,都希望能回饋社會,推動公益事業。這裡所謂的「公益事業」,是希望公益工作不會只是一個短暫的煙火,而是具有延續性,或有機會因為長時間的努力,徹底扭轉或改變社會弱勢長久面臨的問題。再者,捐款人投入公益事業,期待可長可久,不會因為創辦人的凋零或缺乏捐款人而無法繼續。

以漢慈基金會為例,目前所做的是慈善「工作」,每年固定經費約1,300萬元,2009年至今,服務家庭人數3491人,服務青少年及兒童1,864位,讓許多失能家庭重新恢復功能。但漢慈有限制,捐款來源只有漢民,原本希望讓不間斷的資源,可以讓漢慈不要擔心募款的事,但相對地,也令人擔心基金會缺乏永續經營的後盾?如果漢慈成功經驗可吸引其他有能力的企業願意投入,成立相似組織行善。這樣的行動就容易持之以恆,這是我們的初衷。有些基金會大部份的工作在募款,最終導致勸募比公益活動還重要,否則撐不下去,這就失去了原來的理想。

因此,捐贈資產成立「公益信託+基金會」協同運作,才會在先進國家普遍被採用。比爾•蓋茲的「公益信託+基金會」的做法就是如此。這對於基金會永續經營,產生了穩定的力量,因此吸引了一流人才投入。以蓋茲基金會為例,誓言消滅全世界的小兒麻痺,接下來,他們想面對愛滋病等其他的疾病。

如果有一個基金會的使命,是消滅癌症,這對人類將會是何等的貢獻!但要如何完成?多久才能達成如此宏大的目標,必定將面臨極高度的挑戰。這也將是一個非常長久、持續投入資源與人才,才能有那麼一點「機會」,朝此公益「事業」的目標推進,進而吸引眾人,成為共同努力的志業。

為求長久資金來源,需要信託

比爾蓋茲與梅琳達信託裡最大比例的資產就是股票,其中,持有比例最高的就是華倫•巴菲特主導的波克夏公司B股,分年捐入,2019現值達113億美金。2020年信託年報顯示,其總資產為501億美元,較前一年之494億美元,成長雖然只有1%,但實際上,2020年信託捐給旗下比爾蓋茲與梅琳基金會支出達到67.55億美元,佔前一年總資產之13.66%,顯示資產成長足以因應67.55億元的支出。這就是信託與基金會連結,生生不息的概念。因此,捐款人可將捐出的資產委託信託人保護與管理信託資產,依據委託人意願進行投資,再依信託條款將獲利分配給基金會執行公益工作。永續,公益工作就可以吸引對的人、長期做對的事。

▲永續,公益工作就可以吸引對的人、長期做對的事。(圖/作者劉在武提供)

公益信託已是全民資產,沒有避稅問題

公益資產所有投資獲利是都必須回到信託基金之中,賺的錢不會再回到捐贈人手上。因此,政府課稅也好,不課稅也好,只是錢撥到政府手中或是公益信託裡,因此,沒有避稅的問題。把公益信託當作是一個避稅工具,其實是一種誤解。政府要課公益信託稅,也只是把信託基金要服務大眾的錢,少一點去做公益,多一點撥入政府的國庫運用而已。因此,當資產撥入公益信託中,早已跟企業家的稅已經扯不上關係了。全世界與台灣都有很多企業與企業家早已在默默地回饋社會。社會多一點正向思考看待公益信託,可能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家,願意在找到對的題目與方向後,對人類作出貢獻。

公益信託的成立有助於捐款人對社會的回饋能永續下去,捐贈股票給公益信託,可以確保投資方向是捐款所希望的。「公益信託+基金會」的架構,有機會讓捐贈者捐出去的資源,在信託中持續產生利益,並且再投入到不同的基金會與公益行動之中。當然捐贈物也可能沒有獲利,那信託基金越經營規模就可能愈來愈小。

財團法人與公益信託是希望透過這個機制,補足國家資源不足、社會服務的缺口,在全世界都形成一股穩定與和平的貢獻力量。民間可以提供更有效率的運作,將原本捐款人利已的資源,投入利他而具備理想性的使命。

▲財團法人與公益信託能夠補足國家資源不足、社會服務的缺口。(圖/作者劉在武提供)

限定每年捐出總資產5% 信託20年後就將消失

捐贈人捐至信託,或是在公益信託自然衍生的利益,都不會再回到捐款人的口袋裡了。有些想不開的捐款人會想到將捐出去的錢,用到自己有實質關係的基金會,並在基金會內玩些肥貓或私人開銷等小動作,的確出現過。因此要去評判一個基金會或公益信託執行得如何,最好先看清楚這個單位錢花到哪裡?怎麼花的?就可以知道實質的內涵了。若限定每年捐助資產之5%,則20年後,信託即無以為繼。顯然不是永續經營信託之思維。

期待台灣出現卡內基、洛克斐勒、比爾蓋茲基金會

1870年,老洛克菲勒成立「標準石油公司」,累積了鉅額財富。創業四十年後,1913年,老洛克菲勒捐贈其在紐澤西州的標準石油公司72,569股,市價5,000 萬美元,成立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其後的75年間,共約投入公益達7.5億美元,是當時最大的公益事業。

1935年在美國,羅斯福總統執政期間,建立稅收法,從事公益活動之捐贈支出可以抵減企業所得稅,要求某些享受免稅待遇的組織必須公佈年報。1950年再推新稅法,公益基金會附屬之營利行為應與一般營利企業同繳所得稅,公益基金會經過多年法令修正,都是歷經實質運作,動態進行的調整,台灣亦然。

老洛克菲勒,將其四十年的生命與財富獻給了洛克菲勒基金會,成就了對世界最重大貢獻及影響力的公益基金會;台灣自80年代經濟起飛迄今,已近40年,創業家正值世代交替,很多創業家都在思索如何回饋社會。若留下的財富造成家族的紛爭,甚而事業崩壞,將成為憾事。因此,規劃將資產捐贈公益財團法人或公益信託,是回饋社會的起步,但也需要社會的支持,避免對立。

政府、社會、媒體若能鼓勵促成,並適當監督與管理,對國家、社會都將會有貢獻,勿以現今所見之小惡,讓大善計畫卻步。期盼集合眾志,吸引更多資源鼓勵與投入公益,台灣有朝一日,也能有如同美國卡內基、洛克菲勒、比爾蓋茲、福特基金會等公益財團法人或公益信託產生,對社會、國家、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的機會。

熱門點閱》

►呂秋遠/《捍衛戰士》美女教官曾2度遭性侵 活出自我的浴火鳳凰

►趙春山/季辛吉尋求美中外交正常化 雙方關係回不去了

►丁學文/低成長高通膨 2024前美國經濟衰退 

►沈政男/疫情高峰已過 最快6月23日低於一萬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