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選民決定國家未來 鈣化性民主為選舉而選舉

我們想讓你知道…現代民主政治被描述為「鈣化」,但鈣化不等於穩定,只表示我們被困在同一個結果中動彈不得,選舉復選舉。

▲彰化縣為台灣的搖擺縣市,每到選舉,朝野都會喊出「決戰中台灣」。圖為彰化縣長參選人王惠美、黃秀芳。(合成圖/記者唐詠絮翻攝)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縣市長選舉如火如荼的進行,雖然還有二十幾天的時間,但很多縣市早已底定,只剩一些關鍵縣市(五根手指頭用不完)還在未定之天。而在這些關鍵縣市中,藍綠早已歸隊,只剩少數游離選民的意向未定,所以雖然是22個縣市在選,但現在決定整個選舉結果輸贏的縣市和選民可以說是非常少的。

少數選民決定國家未來 台美皆然

這種現象可以延伸到一年多後的總統大選,無論哪個政黨贏得大多數縣市的控制權,結果幾乎肯定會加劇這個少數選民決定國家命運的現象。亦即支持藍的有x%,支持綠的有y%,尚未決定的有z%,以往的民調看起來好像z>x和z>y,其實z裡面很多只是不表態而已,真正游離的比率其實是很少的,而這些少數看他們偏向哪一邊,哪一邊就獲勝,也就決定了國家未來的走向。民主本來是多數人決定,現在變成這樣毋寧是很奇怪的。

號稱最民主的美國也有這種情形,美國政治可能比內戰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僵化和不穩定,大多數僵化和少數不穩定,因為多數的選民以及多數的州都被可靠地鎖定在某一個政黨,所以少數選民和少數幾個真正可以爭奪的州之間最輕微的變化,也可能會改變權力平衡,結果是任何一方都無法維持持久執政優勢。而一個擁有3.3億人口的國家的政治方向,是由大約6個州的可能只有幾十萬選民來決定。

▲2022九合一大選進入倒數,關鍵的桃園市長選戰選情仍迷離。(合成照/鄭運鵬、張善政競選辦公室提供)

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這麼多的人覺得現在的民主政治很令人沮喪。藍的選民在南部地區壓力很大,因為不管再怎麼努力,好像還是選不贏,綠的選民在花東和某些地區也有相同的心情。全國各地的人們都緊張地分析少數幾個縣市搖擺選民的選擇,看看哪個政黨將贏的關鍵縣市,這樣就可以宣稱獲勝。

美國沒有外患,民主共和兩黨對於國家對外的方向沒有大分歧(支持烏克蘭,對抗中俄),所以即使權力平衡時常改變,只影響國內議題走向(墮胎/反墮胎、反槍/擁槍、左派/右派)。台灣不同,面對對岸的強敵,雖然同文同種卻又互相猜疑,沒有團結和一致的國家戰略,就會讓國家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

「韓流」需要天時地利 當今民主陷入為選舉而選舉

當然各政黨仍然夢想在他黨掌控的縣市獲勝,例如2018年韓國瑜在高雄,但這樣的勝利需要不同尋常的環境和候選人,當時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多國與我斷交、全台大斷電、普悠瑪出軌,還有吳音寧和管中閔事件,再加上韓國瑜的獨特個性,要再複製難上加難。

現代民主政治被描述為「鈣化」,但鈣化不等於穩定,只表示我們被困在同一個結果中動彈不得,選舉復選舉。

熱門點閱》

►確診後的胖不是胖 中醫師曝「氣血虛弱型」肥胖解方

►青年有權決定未來 奧地利鼓勵公民參與16歲就可投票

►執政黨應檢討為何失民心 而非對選民情緒勒索

►長照煎熬 讓照顧者有喘息機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