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友誼 AI聊天機器人能否填補人類孤獨?

我們想讓你知道…對於個人而言,AI朋友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種補充,但不應該完全取代與真人的社交互動。AI則應該成為我們連結彼此的橋樑,而非我們唯一的陪伴。

當AI遇見「殺豬盤」!人類成功說服AI「打錢」抱走150萬獎金 背後含意令人擔憂

▲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當AI具備同理心並能提供即時回應時,確實能夠暫時緩解個體的孤獨感。(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在現代社會中,孤獨感正悄然蔓延,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面對這場「孤獨流行病」,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是否能成為解方之一?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當AI具備同理心並能提供即時回應時,確實能夠暫時緩解個體的孤獨感。但這種「AI 友誼」是否真的能取代人際關係?其長期影響又是什麼?

AI僅單方面情感慰藉 與人際關係有本質差異

AI 聊天機器人已從單純的資訊提供者,逐漸轉變為許多人生活中的「朋友」。越來越多人不再將AI視為冷冰冰的「電腦」或「搜尋引擎」,而是將其比喻為「朋友」、「助手」甚至「老師」(微軟將其AI稱為副駕駛Copilot)。這種認知轉變顯示,人們與AI的互動模式正在變得更加個人化與情感化。

AI具備減輕孤獨感的潛力,特別是在社交孤立嚴重的情境下,例如獨居者、長者或社交焦慮者。但這也帶來了一個關鍵問題:這種AI友誼究竟是長久的情感支持,還是一種短期的心理安慰?

AI友誼雖然能夠提供某種程度的情感慰藉,但仍然與人際關係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因為這種友誼缺乏傳統人際關係中的「互惠性」與「共同經歷」。

在傳統友誼中,雙方會基於共同的經歷、相互支持與理解來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但AI朋友並不存在「真實」的情感與經歷,它的關懷是基於演算法,而非真實的個體意識。

研究指出,使用者雖然感受到AI的陪伴,但這種關係仍是單向的,因為AI並不具備真正的情感需求。此外部分使用者在長時間與AI互動後,開始產生「操控感」,因為AI會根據使用者的喜好來塑造回應,這種「量身定做的友誼」讓人感到便利,但也少了人際關係中那種不可預測的、充滿挑戰與成長的特性。

AI帶來過度依賴風險 「數位鴉片」恐是未來挑戰

AI友誼還可能帶來過度依賴的風險,由於AI朋友可24小時隨時回應,這種高度可用性可能使部分人減少與真人互動的動機。長期而言,這可能加劇社交孤立,甚至影響人們的社交能力發展。AI友誼會不會成為一種「數位鴉片」,讓人們逐漸遠離現實中的社交網路?這是未來社會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儘管AI友誼存在諸多挑戰,但我們不應該完全否定其價值。事實上,當AI被適當地應用於心理健康輔助與社交支持時,確實能發揮正向作用。例如目前已有心理健康機構探索使用AI作為心理諮詢的輔助工具,透過AI提供情緒支援,幫助焦慮或憂鬱患者建立更健康的心理機制。

關鍵在於我們應如何平衡AI友誼與人際關係的發展,科技公司在設計AI聊天機器人時,應避免過度擬人化,讓AI具備適當的「邊界」,例如避免使用「我」這樣的自我代稱,或刻意營造強烈的情感依附。

此外政府與學術界應加強研究AI友誼的長期影響,確保AI的發展能夠真正促進社會福祉,而非無意間加深人際隔閡。

對於個人而言,AI朋友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種補充,但不應該完全取代與真人的社交互動。AI也許可以傾聽,但無法真正理解;它可以回應,但無法共鳴。真正的友誼,是在不確定與挑戰中不斷深化的,而非透過演算法的調適來迎合我們的需求。

人類的友誼應該建立在真實的情感與互動之上,而AI則應該成為我們連結彼此的橋樑,而非我們唯一的陪伴。

▼人類的友誼應該建立在真實的情感與互動之上,而AI則應該成為我們連結彼此的橋樑,而非我們唯一的陪伴。(圖/路透社)

▲▼AI示意圖。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