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一起學習認識情緒。(圖/任林教育基金會)
● 林嘉慧/任林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重視情緒的時代
2018年,人稱「兒童情商之父」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高爾曼(Daniel Goleman),透過《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著作,在教育界颳起一陣情商旋風。書中揭示了:「當代兒童比上一代更容易遇到情緒困擾問題,他們更孤單和沮喪,更憤怒和任性,更緊張和容易焦慮,更衝動和具有攻擊性。」犀利的論述,讓當時拜讀此書的我,暗暗心驚。
隨著疫情蔓延,時至今日,透過傳播媒體,不時聽聞各種情緒爆衝、校園和家庭所發生的衝突事件,以及青少年憂鬱、人際關係困擾等負面信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代,人們面臨著巨大的「情緒」挑戰,特別是,那些發生在兒童青少年們的情緒問題,遠比我們所想像的嚴重。
「情緒」本身並無對錯,正如皮克斯的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告訴我們的,從正面看,情緒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成為自我探尋的動力,甚至為我們找到了自我價值定位;然而,我們對情緒的理解、表現與調整,卻影響了人我之間關係品質的良窳。
在高爾曼強調「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概念二十多年後,直到此刻,「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 Emotional Learning, SEL)受到廣泛討論,儼然成為教育趨勢主流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情緒」也需要教育與學習;原來,過度聚焦在「知識學習」的教育型態早已被時代淘汰。
情緒更需要學習
面對情緒需要「學習」,處理情緒要靠「教育」,SEL被西方國家視為兒少情緒問題的解方,SEL是一種包含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處理壓力、同理與社交能力等的情緒教育核心概念。短短的數年內,SEL相關「課程」在世界各個角落遍地開花,儘管形式多元,內容各異,有趣的是,這些課程不約而同指向同一方向,亦即:把握「兒童時期」──塑造一生情緒傾向的關鍵時期,至關重要。
誠如高爾曼所言:情緒教育乃根植於學習經驗的不斷累積,直到在腦中形成明朗的路徑,讓孩子習慣成自然,在面臨威脅、挫折或傷害時,都可收放自如。值得一提的是,相關研究指出了「情緒教育著重於生活體驗」,可彌補並矯正傳統教育只強調智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首要學習對象
細思孩子們的情緒體驗從何而來呢?是的,大人們的行為,小孩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模仿,成就了孩子的個性、習慣,並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過程,研究指出「父母的情緒商數對兒童挫折容忍力有直接的預測效果」,無怪乎,一個暴躁易怒的孩子,很大的可能性來自模仿某個經常情緒失控的長輩;一個焦慮擔憂的孩子,極高的機率是父母對於不確定性總是採負面的反應。
我們總說:「孩子是看著父母身影長大的」,「家庭」是每個人出生,探索人生、了解人世最初的地方,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生態環境之一,父母是孩子與社會間的媒介,對孩子形成人格、面對情緒、塑造品格等的影響力超乎想像。因此,無論孩子還是大人,每當「情緒」問題的發生,無不是一種「自我察覺」的呼喚,邀請我們去注意內在情緒變化的敏銳度,去辨識引發情緒的原因,當然,更包括去學習在面對困境壓力時,如何去調適、抒解情緒等。
SEL社會情緒學習的重點,是讓孩子學會適當合宜的表達方法,進而克制自己一時情緒化的衝動,避免鑄成無可挽救的大錯。研究顯示,高社交情緒的孩子,更擅於控制衝動,以及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並和他人建立良好關係。關鍵是,在協助孩子學習如何控制情緒的同時,父母自身扮演了重要的示範角色。
▲SEL社會情緒學習的重點,是讓孩子學會適當合宜的表達方法,進而克制自己一時情緒化的衝動。(圖/任林教育基金會)
專注父母情緒教育的基金會
我們鼓勵所有父母勇敢面對自身情緒問題,避免將自身成長歷程中的負面經驗,無意識地投射在孩子身上;更呼籲複雜多變現代社會中的所有大人,一同學習安頓自己的情緒,要先接納自己的情緒,才能接起他人的情緒;而處理好情緒,就等於處理好了事情。讓任林教育基金會陪伴天下父母,在SEL的路上並肩前行!
● 更多豐富的學習成長資源,請上任林教育基金會官網,或來電(02)2778-0703。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SEL是一種包含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處理壓力、同理與社交能力等的情緒教育核心概念,是壓力大的現代社會亟需推展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