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絕唱:前、後赤壁賦成熟與圓融的人生境界

我們想讓你知道…蘇軾不是沒有體會到個人的渺小,但他是將渺小的自我同於無,而通於道,與自然同化,而追其生於永恆。

▲蘇軾的前、後《赤壁賦》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圖/維基百科)

● 郭振鶴/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從元豐五年(1082)七月到十月,蘇軾在黃州赤壁的三次歌詠,成為流傳千古的絕唱,因為它代表著四十七歲的蘇東坡已經走向成熟與圓融的人生境界。

前赤壁賦展現不拘泥於個人境遇之得失 處江湖之遠而不改其樂

《前赤壁賦》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姣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於是蘇子就這樣與客泛舟於「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赤壁之下了。風月無邊,他覺得自己彷彿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則是道家的說法。此情此境中,蘇軾既達到了《莊子》「離形去知,同於大道」的境界,又有了釋家「體無」的體會。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什麼呢?聽起來像《離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就說到自己貶官的處境了,難怪客人吹洞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聲。但這並不是東坡的本意,他抒發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憂鬱,而不是對人生無常的悲嘆。針對客人「哀吾生之須臾」的虛無的人生觀,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又令人想起《莊子.大宗師》里河伯見海神的一段。蘇軾不是沒有體會到個人的渺小,但他是將渺小的自我同於無,而通於道,與自然同化,而追其生於永恆。這樣的人生觀,是釋、道兩家人生觀的核心,有這樣的處世態度,蘇東坡才不會拘泥於個人境遇之得失,處江湖之遠而不改其樂也。

▲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展露不拘泥於個人境遇之得失的豁達心境。(示意圖/《Vogue》)

後赤壁賦表現曠然豁達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前後《赤壁賦》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後赤壁賦重在游、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餚」之憾,後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 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識」的感嘆,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表現曠然豁達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 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 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前後《赤壁賦》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圖為湖北赤壁。(圖/翻攝自《新華社》)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遊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遊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遊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自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餚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 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裡,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淒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裡,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在《後赤壁賦》中,蘇軾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圖/pexels)

最後,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裡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郭振鶴

郭振鶴 郭振鶴

中油95/98差二元推動者、百年老店郭元益轉型顧問,著有三本行銷管理學教材。現任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榮獲112年東吳大學教學全校前十名獎。

郭振鶴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