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比打棒球簡單!向身價千億美元投資大師巴菲特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即使是旁人眼中的絕佳好球,只要投資人不喜歡,他就沒有必要揮棒,只需靜靜等待他擅長以及喜歡的球出現。巴菲特還說:「打者甚至可以看準野手睡著後再揮棒擊球。」

▲▼美股,道瓊,美股下跌,華爾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桑原晃彌/獨立新聞工作者,曾任報社記者、就業諮詢顧問

「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全球絕無僅有的資產家」「奧馬哈的智者」(the “Oracle of Omaha” or the “Sage of Omaha”)。這些都是用來描述華倫・巴菲特的稱號,也有人戲稱他為「聖華倫」。總之,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人,在他至今九十餘載的人生中,將大部分時間投注在投資上,不曾蒙受巨大虧損,且隨著年齡增長,地位愈發德高望重。

一九六九年,巴菲特宣布他將解散合夥事業,這是他離開葛拉漢公司,返回奧馬哈後便開始經營的事業。在那之前,巴菲特的合夥事業始終展現優異績效,但巴菲特察覺,包括之前的「沸騰歲月」在內,他所在意的企業與可利用的機會正在逐漸減少。

然而,只要他持續經營合夥事業,就必須進行投資,也必須交出讓大家滿意的成績。然而,在沒有投資機會,也缺乏良好對策的現實之下強行投資,不是巴菲特的風格。

如果是巴菲特,他會這樣做。他會準備紙筆,寫下自己熟知的企業名稱,並劃一個大圓圈,把所有公司圈在圓內。接著,挑出那些與價值相比價格過高、管理團隊不佳、事業環境不利的公司,從圓圈中剔除。最後留在圈內的,才是投資標的。

那麼,如果圓圈內一家公司都不剩呢?

不喜歡就不必揮棒 看準野手睡著後再揮棒

「我不會因為能力圈內沒有出色的標的而隨意擴大範圍,我會耐心等待。」(引自《股神巴菲特》)「唯有機會來臨時,才採取行動。」這才是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他以最愛的棒球舉例說明:「在投資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目送三振(注:球員看到好球也不揮棒)。投資人拿著球棒站上打擊區,接著名為市場的投手,對準中央位置投球過來,比如他投來一球『通用汽車每股四十七美元,如何?』假設打者不想以四十七美元買進,他會放棄那一次的機會。如果是棒球比賽,此時裁判會判『好球!』,但在投資世界裡,沒有人會發表任何意見。只有當投資人揮空時,才會被判好球。」(引自《股神巴菲特》)

即使是旁人眼中的絕佳好球,只要投資人不喜歡,他就沒有必要揮棒,只需靜靜等待他擅長以及喜歡的球出現。巴菲特還說:「打者甚至可以看準野手(其他投資人或華爾街)睡著後再揮棒擊球。」

▲▼股神巴菲特慈善午餐拍賣,以1900萬美元天價,折合新台幣約5.6億元結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圖/翻攝eBay)

▲股神巴菲特慈善午餐拍賣,以1900萬美元天價,折合新台幣約5.6億元結標,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圖/翻攝eBay)

華爾街發出警訊時 巴菲特卻開始瘋狂買進

巴菲特原本認為機會不多,所以是時候解散合夥事業。然而,當華爾街發出警訊,勸戒市場「在局勢明朗之前,最好先暫緩購買股票」時,他卻開始瘋狂買進。因為當時在巴菲特眼前出現許多絕佳好球。

不論是哪一種行業,巴菲特絕不會盲信一般說詞,而是不斷獨自思考,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他會閱讀、研究並熟慮所有他能取得的資料,由此累積出來的成果,便是巴菲特的能力圈。

IBM創辦人湯瑪斯.華生說:「我不是天才,雖然我在某個領域擁有很強的能力,但在那個領域以外,我什麼都不會。」(引自《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巴菲特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第一的投資大師,也是因為他堅守自己所理解的領域,並根據能力圈來決定自己要做的事。

然而,即使是巴菲特,也無法在COVID-19 肆虐之下全然不受影響。波克夏海瑟威的財報本身雖然轉虧為盈,但在資金運用方面,卻遲遲未能實現巴菲特許久以前便宣示的「大象等級的企業收購」。二○二○年,波克夏收購美國道明尼能源公司的天然氣運輸與儲存資產,但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重大收購案,只好用創新高的剩餘現金部位回購自家庫藏股。大型收購之所以困難,主要受全球過多熱錢影響,導致與投資基金之間的競爭加劇,推高收購價格。仗著充裕資金,即使價格昂貴也要收購的作法,還是有違巴菲特的風格。

巴菲特的作法是仔細觀察價格與價值的差異,正如他自己所言「在投資世界沒有所謂的目送三振」,在自己的好球帶之外,他也不會為了「一定要收購」而勉強揮棒。

▲ 桑原晃彌著,林姿呈譯,《巴菲特的決策邏輯:身價1113億美元的投資之神,解讀世界的八大原則》,樂金文化。(圖/樂金文化)

●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轉載自《巴菲特的決策邏輯:身價1113億美元的投資之神,解讀世界的八大原則》。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