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台灣人與中國的故事 和平從人與人交流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在兩岸僵局下,台灣能做什麼緩和緊張情勢?我國下任總統應儘速展開跨黨派合作,增進兩岸人民彼此的認識與觀感。

▲ 前總統馬英九本月2日在湖南大學與學生交流座談。(圖/記者任以芳攝)

● 周德義/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助理、政大外交系碩士生

近期部分有意角逐明年台灣總統大位者接連訪美,如何透過美國增強台灣防衛能力固然是領導者在未來幾年的重要課題之一。但另一重要的則是在兩岸僵局下,台灣能做什麼緩和緊張情勢?其中一個方法是最根本的人與人的交流。而前總統馬英九剛結束的中國行中的青年交流即為一例,只可惜並未受太多輿論焦點關注。我國下任總統應儘速展開跨黨派合作,增進兩岸人民彼此的認識與觀感。

過去我在此論壇撰寫了以國際關係理論和觀念為出發點的文章,這次則以個人的親身經歷切入,分享給所有關心兩岸發展與台海和平的民眾。

大連、上海、台北 兩岸人民彼此認知的隔閡

我出生於中國北方的大連,這是一個夏無酷暑冬無酷寒的旅遊勝地,更是中共邁向海洋霸權道路上所需航母建造之處。身為本地人的母親與當時為台商的父親結識,後搬來台灣定居並取得公民身份,放棄中國國籍。從小我雖在台灣長大,但幾乎每年定期於春節或暑假回到大連。而我的求學過程中(小三到國二)則在上海待了六年,其中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升小五時,我從原本的國際學校轉到公立小學,真正開始與中國學生相處。作為全校唯一台灣人的我,當時被同學戲稱 「台八子」,即形容來自台灣、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一名女同學嘲諷地問我:「台灣有可樂嗎?台灣有冷氣嗎?」 我自信且肯定的回覆試圖使她信服,但可能得等她親自來台灣旅遊一趟了。國二下半學期回台灣就讀,我擺脫了「台八子」稱號,但迎來了「共匪」 一詞,我當作玩笑看待。後仔細回想,有兩個令人擔憂之現象。

▲ 作者曾在上海度過六年的求學生活,亦曾在台北接受過義務教育,深感兩岸人民對彼此存有偏見。(圖/記者李毓康攝)

第一,透過長期與中國民眾交談與觀察,來過台灣旅遊的中國公民對台灣印象普遍極佳,不論是對我國的美食、觀光景點、公共運輸及人情味等。而沒有來過的卻認為台灣是一個低度開發的落後國家,某些民眾甚至對台灣人存有先天敵意。我記得有一次在大連使用交友軟體並跟一位當地的女學生聊天,一聽我是台灣人後,隨即對我批判並解除與我的配對。

第二,台灣年輕世代中所謂的「天然獨」,天生對中共印象不佳,有些甚至認為中國是很危險的地方。這有許多原因,而其中之一是許多台灣年輕人從未去中國體會當地生活與暸解社會形態。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2008北京奧運到2023 更具自信的中國人與更「脆弱」的台灣人

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男籃碰上美國隊,我與母親的親戚們在大連某餐館內看電視直播。那是個姚明還在籃球場上的世代,中國隊最終以31分輸球。而當時餐桌上的舅舅謙虛地提及,中國表現不錯,但畢竟跟美國相比還是有大差距,須向其好好學習。從2008年到2023年,我感受到中國人在言語上越具自信,好比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百年黨慶呼應毛澤東所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2018年寒假我在大連的最後一天,外婆的老伴堅定地對我說道:「回台灣未來不要當外交官,有一天你會成為中國的外交官」。兩年後,在同樣的地點,舅舅大聲直言:「美國現在挺台灣是為了制衡中國,台灣遲早一天會回歸中國的」。

▲ 作者與中國人接觸的過程中,得知中國人認為台灣的國防能力慘不忍睹。(圖/軍聞社提供)

2020年2月初,我搭乘最後一班從大連直飛回台北的班機「逃回」台灣,並成為最早一批實施居家隔離的民眾之一。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時隔三年,我於今年1月19日再度回到大連。在一個禮拜不長不短的時間內,透過和不同親戚、當地朋友與新朋友的會面和餐敘中,暸解到在他們認知中,台灣的國防能力是慘不忍睹,甚至被認為是全世界最落後的,對他們來說,兵役制度從原先四個月改為一年也毫無意義。而台灣議題本身依舊跟十幾年前一樣敏感。此行一次前往餐廳的電梯中,我無意間對朋友說出「台灣與中國」一句,原先擠滿人的電梯發出的吵雜聲瞬間安靜,其中一位年輕人更是瞪大眼睛看著我。因為我的用語象徵兩個獨立主權國家。

讓同床異夢變成同床同夢

美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王缉思近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以「中美需要對話」(America and China Need to Talk)為題,呼籲中美兩國應儘速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與交流、文化交流與實地考察和互訪等,以提升北京與華盛頓間處理分歧的機會。中美需要對話,兩岸更需要對話。美國國會兩黨能在抗中議題上合作,台灣主要政黨彼此也可以在加強兩岸人與人各層面交流的合作,畢竟大家目的皆希望台海和平。此舉目的類似公眾外交的概念,藉由與中國民眾的長期互動後逐漸影響其對台灣民眾態度,產生更多對我國的好感,最終改變對台灣人民和政府的整體認知。這不是烏托邦願景,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與執行。

2023年1月26日,在大連的最後一晚,外婆語重心長地問我:「兩岸會爆發戰爭嗎?」我微笑回答:「不會吧,我希望不會。」

▲ 台海和平是世人所樂見的。(圖/路透)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