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區域經貿合作政府沒有準備好

李武忠

台灣經濟持續低迷,為提升經濟成長動能,馬總統一再強調兩岸服貿協議要儘快過關,卻沒有具體回應民間提出的諸多質疑,在野黨立委黨團也放話要強行通過已有流血的準備,所幸經朝野黨團協商將不會在本會期處理,讓衝突危機暫時解除,但引信未除。單服貿協議政府部門就處理的荒腔走板,民眾不禁要問面對後續加入FTA ,TPP等馬政府真的準備好了嗎?

此次兩岸服貿協議遲遲無法通過,最主要癥結在於台灣老百姓在簽約前完全被矇在鼓裡,事後政府又不願意對外一次說清楚講明白以安民心。尤其對哪些產業會因而受到衝擊以及政府有何因應對策,這些攸關民眾生計的大事政府官員總是避重就輕,輕描淡寫沒有完整說明,讓民眾更加恐慌。相較於政府在台紐經濟合作協定簽訂後,立即召開記者會針對農民關心問題提出詳細說明並宣佈若干因應措施,有效解除了社會大眾的疑慮也讓該協定於立法院順利通過,政府在處理敏感的兩岸服貿協議確實有諸多可議之處,應該立即補救。目前服貿爭議已經不再單純糾結於這些協議內容是否對台灣中小企業或微型企業造成嚴重影響,還包括對政府官員是否有所隱瞞甚至有暗盤的質疑。官民沒有了互信,正如同在一艘船上的船長與船員無法同心又如何渡過驚濤駭浪的考驗,安全返航,馬政府應該記取教訓別只想硬幹,否則未來爭議不斷台灣經濟將陷入空轉的困境,全民共慘。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農業規模與特質和台灣相近,而農業是日本受保護程度最高的產業,農民團體又是執政黨(自民黨)最重要的支持者。然而基於總體政經考量,日本政府為加入TPP需大幅調降農產品進口關稅做準備(現行進口稻米的關稅高達778% ,食糧的關稅為328% ),同時避免日本農業一再陷入保護—衰退—再保護的惡性循環,於日前宣佈重大的農業改革政策,將於5年後 (2019年3月31日)完全廢除實施超過40年的「水田生產調整政策」,並將從明(2014)年4月1日開始將農業補貼金額減半;同時也提出十年內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的收入倍增」的目標以及到2020年要將日本的農產品和食品的每年出口總額增加到1兆日圓的願景,計畫透過政策誘因,將農業生產模式從分散的個體農戶逐步轉向大規模具現代化生產模式來提高農業經營效率,抵抗進口稻米的威脅甚至進軍國外市場。

為實現目標,安倍不僅成立「農林水產業與地域活力創造總部」,還親自擔任總部長,以展現貫徹執行的決心以及對農業的重視(不是光喊口號)。雖然有人質疑是在做秀,但是安倍內閣所擘建出日本農業的願景與明確的政策目標,從專業角度還是予以肯定,也獲得日本多數民眾的支持。而台灣政府明知農業會是自由經貿談判的重點,卻不像日本般預作調整降低衝擊,仍只糾結在枝微末節,讓農民看不到希望,自然對政府施政沒有信心。

貿易自由化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卻又難以迴避。近年來台灣經濟陷入空前困境,主要原因在於馬總統執政過度偏重兩岸關係缺乏完整的全球布局。不僅經貿發展仰賴中國,連國際外交也寄託於中國政府的善意,這樣的思維將會讓台灣盡失談判籌碼,也讓中國輕易在台灣官員頭上套上緊箍咒,無法逃脫。

而服貿不是振興台灣經濟的惟一救命金丹,台灣必須跳脫一中的框架,重新面對全球市場,走向國際才能為台灣未來找到生機。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