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有理? 從世代矛盾談起

洪仁義

談反服貿學運。不過筆者不談正反兩面的理由,不談民主或獨裁,也不談和平與理性的抗爭方式;本文試圖從結構性去分析這場學運,惟有瞭解現象的結構性問題,才得以不被片面零碎的事相所矇蔽。

青年們為何「造反」?難道僅為反對通過服貿對台灣的傷害?或是為了維護民主?這兩個理由其實並不足以撼動人心,讓人們願意走上街頭。那麼,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這同時也是「大人們」最不解的地方;年輕世代與中生代對學運不同觀感,正好反映了某種世代間的落差。

在政治學理論解析社會運動或革命現象,常提到兩個論點:「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及「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當人民同時發生這兩個現象時,遂產生抗爭運動,一般來說,年輕世代的政治效能感往往高過於長輩們的世代,而長輩世代的政治參與度(指投票參與)雖然高過於年輕世代,但那是一種受限於藍綠意識型態的框架,對於自身政治行動的認知與反抗威權的能量極其有限,這是兩世代間對民主不同的態度與見解,這種兩代間不同政治文化的氣質或特質,其造成原因在於兩代間分別受到不同民主土壤孕育的養分,這些差異的詳述,筆者推薦可以參考清大彭明輝教授在他的部落格所撰「大人看不懂「太陽花世代」? 」一文【1】,在此不再贅述。

不過,世代間不同的政治氣質,這只能說明「世代差異」的現象,且不能完整解釋這場運動的由來,有更關鍵且結構性的問題值得探究。

「相對剝奪感」最易顯淺懂的說法,便是人們對於社會感到不公平與不正義,是一種政治、權力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分配」問題,而談社會資源分配時,便涉及權力操作與整體社會如何進行分配(對正義的概念)(即誰該得到?得到什麼?應得多少?),還有社會成員在其社會地位構成結構的階級位置、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社會關係。

如果社會成員在其社會結構的分佈位置,是影響獲得資源多寡與握有權力大小的關鍵因素,那麼探究其社會結構所處的位置,將有助理解人們為何對社會感到不正義的緣由。

換句話說,分析年輕世代所處的社會結構裡的位置,便是找出這場運動的結構性問題所在。

年輕世代所處的社會位置,要從全球性社會經濟結構來檢視,青年問題已是全球化問題,不論是歐洲地區青年失業潮或到美國華爾街占領運動等等...「失落的年輕世代」早已浮出檯面,台灣學運浪潮並非突如其來地到來,只是時機稍晚,但還是脫離不了全球性社會經濟結構的脈絡。

檢視年輕世代的社會結構,經濟學人曾提出「海綿世代」的概念是一個很好分析的開始。所謂「海綿世代」,按經濟學人的解釋,指戰後嬰兒潮世代,因占據社會有利位置,享有戰後「人口紅利」所創造來的經濟成長與社會福利,是一個「幸運」(生逢其時)的世代,因其世代將所有的經濟利益吸乾抹淨,未來勢必引發與年輕世代間的衝突,這種現象即為世代傾軋(Generation Squeeze)危機。【2】

這裡至少有幾個社會經濟的矛盾之處:

1.由於戰後「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經濟優勢流失,全球要再邁入高度蓬勃的繁榮經濟成長恐遇瓶頸(尤其為已開發國家),已經有不少經濟學者對未來全球經濟回復到黃金時期感到悲觀,如果未來全球經濟成長有限或停滯,加以少子化現象,貧富差距擴大(政府徵不到富人的稅),國家整體財政將陷入困窘。

2.未來國家財政困頓,但人民對政府期待的社會福利之需求有增無減,同時政府治理能力逐步降低,這種落差與人民的相對剝奪感將埋下未來社會衝突的種子。

3.少子化是必然的趨勢,而嬰兒潮世代仍享有或維持社會福利的服務水平,但現行政府勉為其難提供社福或舉債因應,嬰兒潮世代為政府留下的負債,將使年輕世代勞動人口的負擔更為加重,這種加重的程度是雙重的,一方面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造成年輕勞動世代的扶養比增加,一方面則為長輩世代不知自我節制地將利益吸乾抹淨,導致政府對年輕世代的勞動人口只有不斷徵稅再徵稅一途,來填滿嬰兒潮世代所留下的債務缺口。

4.最為關鍵的是,由於嬰兒潮世代社會上,通常在社會上擁有較多的政治及經濟的權力,他們是社會地位較高的一群人,在經濟領域裡多是雇主、老闆或是主管;在政治上,不少是高階官員、政治領導人物;在選舉與公共政策上,由於他們人數眾多,而他們會持續投票給同一世代的人,操作出對他們有利的政策。一方面這個世代人數眾多,一方面又擁有實質的權力,整個政府的施政及社會主流價值、意識型態,由他們主導、掌控,透過各種有利的政治與經濟工具,依據自身的利益與立場,引導整個社會的意識型態,為他們量身訂做、服務。占據有利的社會位置,手裡握有實質的權力,成為國家主要服務的對象,於是嬰兒潮世代變成「海綿世代」,將所有的經濟利益與國家資源吸乾抹淨,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裡可以再引申一段,所謂代議政治的失敗,並不僅僅是代議士素質的低落與制度失靈而已,對年輕世代而言,即便再完善的代議政治,恐怕也沒有年輕人發言的位置與影響力的空間,這不但是代議政治失序,而是一種年輕世代的政治權力被壟斷的與世代興替的現象。

5.嬰兒潮世代將資源吸乾抹淨,便會造成近來所談的「失落的年輕世代」的現象。吸乾抹淨的結果,絕對促使國家空洞化,國家再也沒有餘力能夠照顧下一代的族群,反而吸取下一代大量的付出,才能維持國家的窘境而不致破滅,對接下來的世代而言,國家不再成為保護者,而是剝削者。

6.公共政策的失靈,舉凡低薪、稅制、高房貸價、高失業率、勞動條件惡化及學用落差問題等,都進一步是年輕人對現況不滿且更加惡化。

上述分析即是結構性「世代矛盾」的問題,這絕非服貿或反服貿可一言以蔽之(服貿過與不過,這種社會的矛盾結構依舊存在),當然也不是學運發起人所認為的「捍衛民主」或一種民主深化,相反地,筆者倒認為是一種社會的內部「階級」矛盾所導致的民主危機,這個矛盾沒有解決,社會衝突(世代間衝突)仍會不斷上演,也許參與的年輕世代沒有自覺到「世代矛盾」意識存在,這場學運只是世代衝突的一個開始,一種啟蒙,而絕非一場落幕。

筆者引述兩段不同抗議者的話語,說明年輕世代「反叛」的心情:

「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當我們為危機付出代價,而始作俑者卻持續坐領高薪。人們對接踵而至的不公不義感到反感及厭倦,我們只是想要重新拿回過去屬於人類的尊嚴。目前的世界不是我們想要生活的世界,我們絕對有權利決定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我們堅信我們可以改變一切,而目前正處在改變的絕佳時機。」【3】

「沒有政治人物告訴我們真相。」就讀於第撒隆尼基大學(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的雷布提(Eleftheria Rapti)表示:「他們等到最後一秒才告訴我們,希臘已經不是過去我們以為的那個國家了。我們基本上已經破產了。」【4】

對年輕世代而言,對未來的奮鬥與鬥爭已悄然啟幕,未來的命運只能靠自己去爭取、去冒險、去掌握,我們不是失落的世代,而是國家的未來與主人.....(待續)(下篇將從代議民主及國家自主性談起)

參考資料:

【1】清大彭明輝教授「大人看不懂「太陽花世代」? 」
【2】經濟學人:全球經濟下個危機世代傾軋(2012.10.19 聯合報)
【3】我抗議:佔領華爾街,改變一切(莎拉.馮.吉爾德)(廣場出版)
【4】拒當失落世代 希臘青年搞創意(台灣立報 2013-7-07 )

●作者洪仁義。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