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與市場幻滅 科技狂熱下的冷靜思考

我們想讓你知道…AI的真正價值可能在於改變企業的組織架構與工作方式,而非僅限於替代人工或提高效率。一個人搭配AI工具的產能能媲美兩人合作的效果,重新定義工作的方式或許才是AI未來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AI,人工智慧。(圖/達志/示意圖)

▲市場一度樂觀期待AI將帶來史無前例的巨額利潤與革命性應用。(圖/達志/示意圖)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隨著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技術於近幾年迅速竄紅,AI泡沫的討論也甚囂塵上。美國矽谷、華爾街等全球科技和金融中心,近年來紛紛投入大量資金於AI新創,市場一度樂觀期待AI將帶來史無前例的巨額利潤與革命性應用。但近期市場表現不佳與投資人對未來展望的質疑,使得這場科技狂熱正在面臨嚴峻考驗,業界正面臨AI泡沫可能破滅的邊緣。

今年一月發生的「DeepSeek事件」,讓全球AI市場一夕之間重新審視這場競爭激烈的科技軍備競賽。以中國為基地的低成本、高效能AI技術快速崛起,導致美國業者倍感壓力,開始進一步誇大其AI技術的能力與影響。Anthropic公司執行長甚至揚言未來一年內,AI將全面取代人類編寫程式,進而實現超人般的智慧革命。

AI將全面取代人類? 市場反應卻給了當頭棒喝

市場的反應卻給了AI當頭棒喝。首家公開上市的AI新創公司CoreWeave,首日掛牌便讓投資人失望,市值僅維持在公開上市前的190億美元水準,並未如預期持續膨脹。更值得注意的是,包括Nvidia等科技巨頭在內的AI相關投資,今年以來也已經蒸發逾兆美元市值。市場情緒的冷卻迅速擴散。

這種情況,其實與二十五年前的網路泡沫相似。當時美國矽谷也掀起一波瘋狂的投資熱潮,資金大量湧入互聯網新創企業,泡沫最終破滅,市場經歷了痛苦的重整期後,才逐漸出現真正有價值且盈利的科技公司。而AI科技似乎也正走在類似的軌道上。

過去幾年,無論是美國的OpenAI、Anthropic,還是中國的DeepSeek等公司,紛紛在生成式AI領域掀起科技競爭。但市場對AI的預期普遍偏離現實,忽視了AI技術尚存在巨大限制與商業模式尚未成熟的事實。根據Gartner的科技炒作曲線(Hype Cycle)理論,目前AI正處於投資人逐漸察覺技術局限、並開始質疑其實際商業價值的「失望谷」階段。

在華爾街,AI泡沫的疑慮逐漸升溫,主要原因包括技術落地應用的未明確性、市場競爭加劇、國際政經局勢的不確定性,以及可能即將發生的經濟衰退等。目前企業雖然不斷投資,但真正的商業回報與落地場景仍不明確,導致投資人信心日漸不足。

AI真正價值 重新定義工作方式

另一方面,技術商業化並非只靠AI技術本身的強大,而必須伴隨著有效的行銷與市場認同。從過去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到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這些業界廣為人知的「定律」其實本質上都是成功的行銷宣傳,而非客觀的科學法則。它們的意義並非描述客觀事實,而是透過簡單且朗朗上口的口號,激發市場想像力、鼓勵投資者投入資金。在今天的AI領域,「人工通用智慧」(AGI)的概念,顯然也帶有明顯的行銷與宣傳意味,業者用此一概念包裝自身的技術,試圖說服投資人投入鉅額資金。

AI泡沫的最終出路何在?事實上,AI技術本身並非泡沫,真正的問題在於市場預期過於膨脹與對商業模式的急躁追逐。市場最終會從泡沫的破裂中學習,正如2000年網路泡沫之後,真正有價值的公司終會浮現,帶來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革新。

AI的真正價值可能在於改變企業的組織架構與工作方式,而非僅限於替代人工或提高效率。例如最近寶鹼公司(Procter and Gamble)對776位專業人士進行的AI實驗證實,一個人搭配AI工具的產能能媲美兩人合作的效果,這種重新定義工作的方式或許才是AI未來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回顧歷史,每一次科技泡沫都會帶來短暫的市場幻滅,但也會孕育更務實的技術發展與創新機會。投資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應藉此冷靜思考,重新定位AI技術真正能創造的價值與商業潛力,務實面對技術發展的現實限制與未來可能性,避免盲目追逐短期的市場熱潮。

從AI泡沫邊緣回歸現實,重新思考與調整市場預期,是當前所有利益相關者迫切的共同課題。惟有透過這樣的務實轉向,AI技術才能真正踏上健康發展之路,為全球產業與人類社會創造長遠且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從AI泡沫邊緣回歸現實,重新思考與調整市場預期,是當前所有利益相關者迫切的共同課題。(圖/路透)

▲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