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平凡的台南

Fisherman

各位好,先前寫了一篇有關臺南人的感想之後,到現在也約莫一年,期間雖寫了不少文章,但關於臺南,我仍有許多話想說。

身為一個臺南人,我感到很驕傲,也很榮幸可以在這個地方成長。如果可以,我很想再寫下那些關於臺南燦爛美好的生活記事。但事與願違,我必須得說,府城正在走向一個「標準化的觀光勝地」。

如果要我舉例,那安平便是一個例子。

第一、老店的氾濫

「老店」一詞,原是在當地創立許久,且熙來攘往、歷久不衰的店家,可稱之老店。但是看看現在的安平,三步一家、五步一店,豆花、蝦捲、蜜餞、冰淇淋,通通都說自己是老店。沒錯,以老店做包裝的確可以吸引到不少消費者,但同時也混淆了真正的老字號。

試著問看看在地人就可以發現,這些所謂的老店到底從何而來?

第二、過分強調文創

走進安平的巷弄裡,不知是什麼時候,一間間強調「手創」、「文創基地」之類的店鋪像雨後春筍蔓延在窄小的巷子裡,而通常這類型的店面都不會太大間,有的強打文創小物、有些順便賣上點吃的,我好奇的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到安平來是為了來看這些文創店鋪的。

沒錯,在地文化配合創意商品所衍生出來的結晶的確是臺灣年輕人目前的趨勢,這些店鋪無論在選點或者商品的規劃上都很精準,但是太過氾濫,變成像是來安平參加某些「XX市集」一樣。文創,反而將原本的人文風格模糊了。

當我們過分強調文創的同時,有些文化是無法以實品化產生出來的。

第三、流於表面的活動

這其實跟文創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些人認為要帶動一個地區的觀光與人潮,最好的方法就是「辦活動」,於是活動辦著辦著,有一天,當有人問起這個地方的特色時,就連遊客都搞不清楚,只知道這個地方常常「辦活動」。

(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應該就屬碼頭邊的變型金剛展了……)

第四、人潮、交通的麻煩

這大概是臺灣所有「觀光勝地」的通病了。人潮的擁擠、停車一位難尋,不管到哪,所見所聞都得與人相爭,每個人一到現場就像機器人般不停的重複著拍照、打卡的動作。

「逛延平老街!!」 「算了吧。」

老街早就不老街了。那條擁有天下第一街美名的延平老街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假日滿滿的人潮與街上的攤販們,簡直就像走在你家路邊的菜市場街一般,到了上班上課日,則回復到那冷冷清清的樣子,這麼有人文歷史的地方,怎麼好像遊樂場裡的美食區。

當然不只有安平,所有在台灣謂之為「老街」的地方,都逃不過這樣的命運。

我可以漸漸感覺到這裡已經不是我童年所見的那個擁有濃厚人文特色、風格極簡的那個臺南了,雖然一改常態的來寫臺南的缺點,但我身為臺南人的驕傲卻依舊沒有消失,它仍是我心中那個燦爛的城市。

但要我說,臺南,正在走向平凡。

●作者Fisherman / 漁人。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