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魩仔魚御飯團。(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作者/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今年,數字企業和往年一樣,還是推出吻仔魚御飯糰,只是這回有別於以往在三、四月份,改在七、八月份魩鱙禁漁期推出。早在2001年1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廖鴻基老師就曾發表一篇「拒吃魩仔魚」的文章,讓更多人了解魩仔魚和漁業資源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在前幾年還發生因民眾在超商發現「魩仔魚御飯糰」的事件,當時黑潮也發表聲明,讓有許多關心海洋環境的民眾打電話、留言給超商聯合服務中心,曾短暫引起社會短暫關注魩仔魚議題。
即使到現在,還是有很多朋友會問,魩仔魚從小到大都在吃,漁業署不是也制定「地方主管機關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原則」的行政命令,要求有在捕撈魩鱙魚的縣市政府配合訂定魩鱙漁業管理規範,規範中包含限制漁船規模、劃定禁漁區、年度總容許漁獲量、規定漁船作業應填報、繳交漁撈日誌及要求每年要有三個月禁漁期等措施,積極的進行「有效管理」,而且知名網路漁獲販售業者,分別訴求「希望大家能多鼓勵合法申報的漁民,讓漁業管理辦法能落實」,以及「魩仔魚並不是魚類的幼魚」等等來説明及説服民眾購買魩仔魚,表示魩仔魚是朝正向的管理,為什麼還要反對?依照往年的慣例,在超商推出魩仔魚相關商品時,黑潮也趁這個機會提供一點看法,相較於數字企業的行銷,會去關心魩鱙議題的民眾還是不多,但仍舊希望更多人能夠關心身邊的「海洋」及魩仔魚,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無可避免的混獲問題
捕魩仔魚的魩鱙漁業,主要是想抓鯡魚科和鯷魚科的仔稚魚,這些魚種本身就很小,生命週期也只有1~2年,根據研究得出最常出現及捕撈的有刺公鯷、異葉公鯷及日本鯷三種,如果漁民真的只捕捉並提供這些小魚,似乎滿符合永續海鮮裡選擇「底層成魚」原則,但實際上是:「有困難」。仔細研讀漁業署委託學者進行的研究報告後,我們知道魩仔魚主要漁場在淡水(西北海域)、頭城(東北海域)、枋寮(西南海域),每年魚群出現時間和組成種類會因為海水溫度、河川流量、海洋擾動等許多複雜的因素而有所不同,大目袖網、流袋網、焚寄網、棒受網或叉手網等是目前主要的捕捉方法,雖然漁民只想抓鯡魚和鯷魚,而非鯷及非鯡科之仔稚魚則都是混獲魚種,而混獲幾乎是捕撈魩仔魚必然的結果,相關研究皆證實曾經出現的漁種種類至少都高達一百多種,記錄上最高的混獲比例是76%,意思是說其他種類的小魚都有可能被當作魩仔魚捕抓而沒有長大、傳宗接代的機會,雖然漁民及收購魩仔漁獲業者宣稱在撈捕第一時間即可經由篩選以避免混獲,然而經向從事漁撈的漁民及船長詢問,認為以現有網具設計、船上設備等限制因素,要在船上進行魚種篩選分類有其困難,即使可行,推估仔稚魚在如此折騰之下,要維持高存活率是很困難的。
是捕不到還是偷偷捕
從歷史記錄也許可以看出端倪,自民國66年引進雙拖漁業技術,魩仔魚的年產量高達3000公噸,持續了15年,民國80年代後往下掉到2000公噸,在民國98年起漁業署「有效管理」的這幾年,實際捕獲量最高是102年的1197.4公噸,最少的是100年的698.4公噸,在容許捕獲量及實際捕獲量的百分比,約略在25.31%~49.15%之間。從以上的數據來看,倘若漁業署和漁民認真執行記錄、申報等管理工作後,實際捕獲量遠低於容許捕獲量時,所謂「有效管理」最高也不過達到49.15%,這樣的管理怎麼讓人信服?高達兩三千噸的容許捕獲量到底是怎麼訂出來的?各縣市是如何評估?在「合法」的範圍內,若有魚可捕,為什麼沒有漁民要抓?合理的推論有兩種可能,若不是「非法」偷抓,就是海裡魩仔魚的數量也越來越少而捕撈不到,而這兩種都不是好的結果。
導致沿岸漁業資源減少
魩仔魚是沿岸海洋生態系中重要成員,其族群量之大小悠關生態系之產能及穩定,有學者認為洄游性魚類因缺乏魩仔魚等餌料魚而不靠岸覓食,理由是所有仔稚魚是海洋生態系中洄游與大型魚類的重要食物,是將海洋初、次級生產力轉換為較高能階的關鍵種類,如果把這些小小魚給小魚吃,食物充足最後能夠增加中魚或大魚的數量,而中魚及大魚的資源變動,才是影響撈捕量及漁民收入的關鍵。
雖然魩仔魚目前並未全面禁捕,漁業署也有要求地方政府各自公告禁漁期,但在漁業資源嚴重枯竭的今日,必須想想當科學研究尚無法下定論時,是否應採取保育優先的保守策略,視想若我們不放過小魚,怎麼會有大魚?保護海洋,不能單靠政府的牛步作為,加上政府對於魩仔魚資源量仍無法確切掌握的情況下,此時就需要有責任的企業與覺醒的消費者,就有學者在其論文中提到台灣魩鱙漁業的管理及資源利用仍有相當大幅度檢討與改進的空間,目前完全無法達到最基本的永續利用原則,其申請海洋管理理事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漁業認證的可行性相當低(洪尚謙,2012),在此希望企業善盡社會責任不會再有魩仔魚相關產品,消費者也有其他替代選擇而應該嚴正拒絕購買。再次強調魩仔魚非僅少數鯡科及鯷科魚種而已,而是多達一百多種仔稚魚的統稱,仔稚魚在海洋生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被人類大量捕撈後,影響甚鉅,加上採捕方式容易造成混獲,這些問題都可能是壓垮漁業資源的最後一根稻草。
魩仔魚,不只是可不可以吃,而是考量需不需要吃,因此希望大家在買、在吃之前多想想!!!
●作者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會址位於花蓮,於1998年成立,以非營利方式落實研究教育工作,期待讓大家親近、認識而珍惜海洋。本文獲作者授權使用。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