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智/台灣能夠沖天嗎?



▲《沖天》張艾嘉與導演張釗維。(圖/牽猴子提供)

文/王尚智

張小燕的「小燕有約」昨晚介紹紀錄片「沖天」。
這是一部追溯二次抗戰期間有關空軍的眾多歷史背景,以及大時代中許多人物及遺物的故事。
看完訪談,感觸有幾個。
.
1.今後還有能力訪談並觸及過往歷史的台灣主持人,像張小燕這般參與並出入其中的,應該沒有了特別是涉及兩岸歷史。
沒有能駕馭此等訪談題材並且有號召力的電視主持人,今後歷史屬性的文化與作品,將更遠離大眾傳播的視野範圍。
.
2.「國軍」兩字,隨著中華民國歷史,乃至中華民國本身遭遇長期的模糊化,某種崇高與關鍵的意義早已經消失殆盡。
軍事本身的一種生命及文化的美學,來自「死亡」,並據此反轉於幸福剎那、永恆價值、大我小我的哲思論辯。
但台灣社會如今已經欠缺思考的深度輿論辯能力,媒體尤其不行。台灣媒體過度遷就酸民文化,只渴望因為新奇帶來的收視與點擊。
一切深沈的價值在今後台灣,將難以追尋獲得,也沒有論述縱深,只能剩下某些可悲的拼湊。
.
3.民進黨今後執政的台灣,即將進入一個長達八年甚至更久的階段,毫無懸念也將使得近代兩岸的歷史結構,進入一場真正「蓄意的遺忘」。
即使兩岸經濟上的牽扯難斷,但政治規模的「抹除」完全可以預期。


.
4.台灣許多產業藉由許多方式,包括資本結構,正在想辦法成為「霍爾的移動城堡」。而意識形態的阻礙反撲,尤其來自可笑可悲且不知產業死活的學界,一向從來不會在意產業生存競爭的殘酷與嚴峻。
電子科技產業若無法趕上不被「邊緣化」潮浪淹蓋,或者藉由這一波兩岸股權的金蟬脫殼「頓入中國市場」取得蓄命活水,最終也就是這兩三年內,台灣產業因為自身的空洞化而被自我吞噬。
但另一方面,這也就是台灣近代300年來經濟史的一種脈絡原型。

一座小島,說穿了從原料到市場,其實什麼都沒有;永遠面臨著「走出去」與否,以及如何「活下來」的艱困抉擇。

●作者王尚智,作家、媒體觀察家,本文為個人感言,已獲授權,原出處來自王尚智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