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基
知識分子在古時候統稱「士大夫」,是社會的精英群體。顧炎武對士大夫有這樣的評語:「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因為士大夫也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庶民百姓有風吹草偃的影響力。士大夫如果不知恥,民風跟着無恥,上行下效的結果,自然就形成了國恥。
雖然古時候的科舉制度已廢,但華人社會「萬方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依然無法消除。讀書人依然是社會的精英,是百姓庶民尊敬的對象。
隨着歷史的演進,「士大夫」一詞已被「知識分子」所取代,而「學者」更是「知識份子」中的精英、上品。「學者」包含了各大學教授、中研院院士、研究機構的研究員等。他們焚膏繼晷地做學問,成就了他們專攻的學術地位;也因為他們未涉入充滿酒色財氣的商場,不受金錢物慾的影響,民眾對他們的清新中立形象,就有了更高的期待。
多年來,台灣政壇飽受酒色財氣的襲擊、爾虞我詐的浸淫、貪污腐敗的蛀蝕,人民與執政者,自然把象牙塔裡埋頭做學問的學者當成了他們的救贖。於是貪腐成性的政客,就僱用學者來當他們的遮羞布;選舉時更拿形象清新的學者來為他的破產人格背書;無能的政客,更把專業學者請來當幕僚,掩飾其無能之缺陷;當藍綠政客起了利益衝突時,就把學者請來作仲裁。於是,學者就成為藍綠政客拔河繩上的那個紅色的結點,偏向那方,那方就獲勝。
如果學者可以做到不懼威脅、不受利誘,自然是可以作為社會信服的仲裁角色。勇者才能無懼,知恥者才能無慾,無慾則剛。遺憾的是,學者的弱點剛好是讀書人固有的懦弱怕事;由於學者收入不高,抵抗金錢誘惑的力道不足,少少的五位數字賄賂金額,就足以讓他們睜大眼睛興奮不已。相較於政客動不動就拿8位數字的獲利,給學者的小錢就像給下人打賞的小費、酒女的坐檯費、麻將桌邊的吃紅、丟給小狗的一根骨頭,他們既不會心疼也不會肉痛。
於是為了這個小小的分紅,學者一個個出賣了他們的靈魂,成為撒旦政客的馬前卒、白手套。有些學者則是性喜粉味,無法抗拒色誘,也跟著商人政客,出入風月場所。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吃多了,不但開始習以為常,還好吃道相報,拉其他學者共襄盛舉;拿多了,開始不以為意,在媒體前依然神色自若、不知羞恥。
「學者無恥,是謂國恥」,於焉誕生!
這些年,我們看了太多的無恥學者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上、電視上,讓人觸目驚心。有中研院學者為某政客站台,保證這個政客一定會清廉勤政愛鄉土;也有環保學者為了區區數萬的酬勞,在環評會上為名列污染黑名單的廠商護航,完全不在乎什麼撈什子環保;也有都市計劃學者,在變更土地使用權上,故意泄露評審名單給政客財團,達到綁標目的;也有學者甘心作為某媒體馬前卒,全力攻擊另一個敵對媒體,還鼓動他的學生到場造勢;東窗事發後,自己立刻落跑,丟下學生不管,完全看不到一個為師者的風範與道義。
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亦乃亡國之兆。現代學者無恥,亦是國恥,難道也是咱們這苦難國家將亡之兆?
套句《三國》歷史劇中的一句有名台詞:這人死了,對誰最有利,誰就是最有可能的兇手。那麼請問:中華民國亡了,對誰最有利?
●作者洛杉基,北市,博,專業經理人。簡介表示,他出生於台灣北部漁村,留美博士,曾旅居美國、中國,現長住台北市。如蒙轉載、剪貼,需事先徵求作者同意。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