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民眾覺得拜拜總得撚支香、燃金紙,順便捐點香油錢才算夠誠意。(圖/記者陳明仁攝)
文/鍾文榮
年關將至,大家準備過新年,各地寺廟也跟著忙碌起來,俗氣一點的說,就是農曆年的前後兩個月,是他們等著收獻金(現金)的「旺季大月」。
「有錢沒錢拜個神明好過年」,這段期間多數民眾都希望求升官發財、求愛情順利、求事業發達、求學業All Pass、求樂透中獎、安太歲和點燈拜斗,但求神總要有些誠意,點幾支香、燒幾疊金紙,帶上幾份供品,甚至捐點香油錢。
而大部分的信徒也都相信,自己所求總要「量化」表現,否則神明體會不到那份誠意,於是乎要是廟方取消點香、燒紙錢和獻供品等步驟,轉而請大家相信「心誠則靈」這檔事,很多信徒無法接受,因為絕大部分仍然堅信:誠意必須「看得見」才行。
不過,香油錢卻從來不會被取消。
因為香油錢是寺廟經營的命脈(約占整體收入的45%),沒有香油錢收入,等於沒有「香火」,沒有香火就會沒有「靈力」,連帶其它收入都會受到重大波及,可能還會因此「倒閉關廟」。
事實上,香油錢某種程度反應經濟現況,因為經濟愈不景氣,香油錢的收入愈是減少。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當信徒愈相信靈力的存在,即使收入銳減,香油錢的捐獻仍舊很大方,這種類似「財務槓桿」的操作,白話一點是「博一個未來」(博這個字有雙重意義:一是賭,另一則是擲筊)。
▲隨喜捐贈的香油錢,以及安太歲、點光明燈等費用,都是寺廟的重要收入來源。
露骨一點說,不能排除信徒「心誠則靈」必須靠「量化」表現:點更多香、燃更多的鞭炮和金紙,拜更多的供品,這些都是「坦誠」的表現,然而這種心意,本質上也是種功利的表現。既然必須功利,那就代表「錢」必須進入寺廟這個經濟圈,支付工具必然就會出現,更先進一點的塑膠貨幣和電子金融,就會支援「廟宇經濟圈」。
話說回來,全台寺廟一年收入究竟有多少呢?根據內政部「民國94年寺廟、教會(堂)概況調查摘要分析」指出,全台灣的寺廟一年收入高達211億元(想必10年後更高),但因寺廟眾多,平均每座寺廟的收入僅196萬元(大廟往往超過一億元以上)。這也引發一些金融或電子支付業者競相爭取「廟宇經濟圈」這個市場,因為若以3%的手續費計算,產值高達6億元以上,形成另類的「嗶經濟」。
於是,開始有銀行發行認同卡、儲值卡支援香油錢,除了方便寺廟與信徒收付,也開拓支付香油錢以外的消費市場;而金融業者也訴諸「有刷有保庇」,除了讓信徒刷卡安心外,紅利還可轉成點燈等宗教性服務,形成大家都有利的「綜效經營模式」。
▲松山慈祐宮推出刷卡捐香油錢的服務,無論悠遊卡或與銀行合作的信用卡都行。(圖/翻攝報料公社粉絲專頁)
以日本來說,電子金融在民間消費已是很普遍的支付工具,同樣的,日本的寺廟也支援電子金融服務。但根據寺方的觀察卻也發現,信徒使用電子支付工具捐獻香油錢的情況並未普遍。
就我的觀點看來,也許信徒還不能習慣以電子信號,取代貨幣捐獻香油錢這種嶄新的宗教金融服務,更因為看不到錢投進賽錢箱裡,而在意起天上神明可能無法體會自己的誠意,也因此當誠意無法被神明「立即體會」,那對於捐錢這件事就會有所遲疑了!(所以,看得見很重要!)
看來,天上的神明必須「與時俱進」,趕緊體會人間看不見的「嗶經濟」與嶄新的廟宇金融支付工具,才能開拓不同收益!
其他好文推薦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雲論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