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暉/巨人巨獸的進擊!日本恐懼的投影

 

▲日本當紅動漫《進擊的巨人》,故事描述世界突然出現以捕食人類為主的「巨人」,因力量強大且有再生能力,人類無法與之抗衡,恐將面臨滅種的命運。(圖/翻攝自官網)

文/李世暉

過去幾年的日本動漫市場中,最具話題的作品之一,就是2013年開始延燒的《進擊的巨人》風潮。

由諫山創所創作的《進擊的巨人》,描述生活在文明社會下的人類,在巨人們突如其來的進擊下,面臨生死存亡的重大威脅。為了確保生存空間,人類築起了三道阻擋巨人的高牆。

在題材新穎、充滿哲理的世界觀下,本部作品在日本與周邊國家引起熱烈討論。除了漫畫單行本銷售突破5,000萬本之外,也催生出劇場版動畫、真人演出的實寫版電影,以及電視連續劇等相關商品。

然而,在市場商機之外,多數人並不理解,此一《進擊的巨人》風潮,乃是戰後日本動漫作品《巨人想像》的延伸。

戰後日本動漫作品《巨人想像》,主要呈現下述兩個面向:
首先是巨型怪獸(Kaijuu),代表的作品角色,是1954年上映的電影《哥吉拉》(Godzilla)。外形貌似古代恐龍的深海遠古怪獸哥吉拉,受到核子試爆的衝擊而覺醒,進而襲擊日本東京。

哥吉拉所代表的怪獸想像,是一種「啟示錄式預言」(Apocalyptic Prophecy),強調人類過度倚賴科技所帶來的巨大災難。這樣的意象,散見於日本各時期的動畫作品當中,並藉以反思人類文明所帶來的後遺症。

其次是巨型機器人,代表作品是1972年的電視動畫《無敵鐵金剛》。而無敵鐵金剛對日本動漫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開啟了「駕駛操控型」巨大機器人的風潮。無論是1970年代的《無敵鐵金剛》、1980年代的《機動戰士鋼彈》,還是1990年代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日本的巨型機器人想像,是一種人類文明的極致表現。

對日本人來說,無論是巨型怪獸還是巨型機器人,都是一種內心恐懼的投射。而對於這類恐懼的描述,其實可作為我們觀察日本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切入點。

▲《哥吉拉》系列電影反映出日本不同時代的背景與意義,成為日本人心中無可取代的國寶級巨獸。(圖/取自福岡タワー|FUKUOKA TOWER粉絲專頁)

以電影《哥吉拉》為例,最初的設定是一種「具備核子力量的威脅」,被認為是二戰後日本對於美國的想像投射。擁有核子力量的哥吉拉(美國),襲擊了日本的城市,最後在日本自衛隊的奮力抵擋,以及化學武器「水中氧氣破壞劑」的作用下沉入了深海,日本也恢復了和平。然而,第五集的電影之後,哥吉拉卻變成了日本的守護者,協助日本對抗各種來襲的巨型怪獸。

日本國民怪獸「哥吉拉」在角色上的轉變,可以解讀成一種日本對美國巨人想像的投射。曾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的美國,從一個破壞日本的核子怪獸,搖身一變成為守護日本的巨人。

而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進擊的巨人》也是如此對於作品中的巨人想像,有人分析是指來自中國的威脅,也有人認為是一種無法預知的天災(如311東日本大地震),更有人主張,巨人象徵著侵襲日本的全球化浪潮。

這些作品中的「巨人想像」,是一種威脅日本的存在,顯示出日本人強烈的不安全感。當日本處於不安全感的狀態之中,究竟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其實,我們也可以從這些作品中一窺究竟。

在日本的巨人想像裡,巨型怪獸是對日本的重大威脅,而巨型機器人則是日本對抗威脅的科技結晶。這樣的巨型機器人,是一種可以發動戰爭或是進行防衛的國家機器。

日本人一方面期待「國家機器」(大型機器人)能夠阻擋外來威脅,但又懼怕由自己所組成的國家機器,會帶來更大的破壞。因此,在許多知名動漫作品中,能夠操控「大型機器人」(國家機器)的駕駛,都是極少數的限定者。例如《機動戰士鋼彈》的「新人類」(New Type)、《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適格者」(Children)等。尤其2015年的「集體自衛權」爭議,正是日本人這種矛盾心態的反射。

▲《機動戰士鋼彈》是日本用來抵擋外來威脅的「國家機器」,但需要特定人士才能操控,投影出日本人對於自己一手打造的機器人仍有深層恐懼。(圖/記者周之鼎攝)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進擊的巨人》中對於巨人的想像,最初是一種毀滅性的外來威脅。然而,隨著故事情節逐漸明朗化,發覺部分巨人可由人類變化而來,揭示了人類與巨人間的進化(或退化)關係。

這樣的巨人想像,恰恰反映了日本人最深層的恐懼:能夠威脅日本的巨人,也許不是來自於日本的外在環境,而是來自於日本人的內心深處。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李世暉。慶應義塾大學SFC研究所上席所員,慶應義塾大學媒體政策研究科特別招聘教授,現職為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專長領域為日本產業政策、日本經濟安全保障,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