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將至,不少人開始為尋職而煩惱。即便勞動部公布平均起薪破28K創歷史新高,但許多大學生仍然無感。(圖/視覺中國CFP)
根據勞動部5月底所發布的最新薪資調查,2016年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名目薪資)為28,116元(28K),相較2000年起薪的28,016元,增加了100元台幣,創下17年來新高。時隔幾日,主計總處也公布2016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9萬元,總薪資平均近4.9萬元,都是歷年最高。對於這些數據,政府官員們無不沾沾自喜,自以為施政有方,但年輕人,你有感嗎?我相信,絕對百分之百無感!
幾年前,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一篇「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的文章,論述都會區房價過高,年輕人再怎麼努力都僅能望屋興嘆,引發社會各階層不同角度的討論。對此,筆者也要說,新鮮人起薪雖創新高,但若扣除物價因素,那麼實質薪資恐怕不到17年前的8成。坦然言,政府因施政錯誤,釀成長期低薪實難辭其咎。怎說呢?
廣設大學加速學歷貶值
「錯誤的政策遠比貪汙可怕」,一點都不為過。1994年,台灣的大學院校僅有61所(含專科72所),學生人數約68萬人,但在教改團體「廣設高中大學」的推動之下,除了新設大學外,也放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升格改制的限制,導致台灣大學院校數量倍數增加,進而釀成技術體系的崩壞。據統計,2006年共有163所大專院校,也就是說短短12年間,大學數量成長了2.6倍,而大學生更硬是多了1倍,稱得上是全球「教育奇蹟」。就算近年多所學校倒閉、合併,但2017年大學院校仍有158所(含公立51所、私立107所),在學人數仍逾133萬人。至於畢業生人數,2015年(103學年)共有31萬人,其中學士有23萬人、研究生有6.1萬人、專科生有1.9萬人。反觀中國大陸,2017年的應屆畢業生人數雖暴衝到795萬人,再創新高,但起薪卻連2年大幅下滑(平均僅18K)。換言之供需失衡的結果,學歷只有逐年貶值。
▲台灣技職與大學教育的失衡,造成企業找不到想要的人才,青年也找不到好工作的窘境。(圖/記者季相儒攝/示意圖)
據悉,目前國內具研究所以上(碩博士)學歷者早已超過110萬人,單是20至29歲具研究所以上學歷者就超過14萬人(1997年底僅2萬2千人)。若以人口密度而言,在全球各國應名列前茅。尤其台灣的大學教育一向偏重考試及學術論文寫作,卻輕乎實務操作,使得技職與大學比例失衡,導致「企業找不到他們所要的人才,青年也找不到好工作」的學用落差。於是,碩士生應徵清潔工、司機,博士生賣雞排者屢見不鮮。這難道不是政府的錯?
領導無方經濟節節衰退
1970年代,蔣經國總統推行「十大建設」,不僅創造就業與投資機會,經濟突飛猛進;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也被喻為「經濟奇蹟」。根據主計處資料,1970至1980年代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10.51%;但之後30多年經濟成長卻每況愈下;1981至1990年代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降至8.25%、1990至2000年代為6.71%;2001至2010年代又降至4.23%;2001至2016年僅只2.38%,屈居四小龍之末。雖然國際經濟情勢詭譎多變,但也是成長、衰退互見;台灣卻一路向下,難道不是歷任總統治國無方?
稅制不公資方多勞方少
1970~1980年代,台灣平均每人名目GDP僅1004.7美元,但之後30多年隨著經濟成長而提升,到了1981~1990年上升為4,062.5美元、1990~2000年更突破萬元,躍升為11,901.9美元,2001~2010年則持續成長至15,813.8美元,2010~2016年為20,783美元。大家一定滿腹疑間:為何平均每人名目(實質)GDP成長,但卻感受不到薪水增加?又這幾十年來的經濟成長果實,到底被誰吃掉了?而台灣近5年的累計超額儲蓄近11兆台幣,又是誰存的呢?毫無疑問的,其一就是政府稅制不公,讓企業享受許多稅賦優惠的好處,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再則是大部分企業家不願與勞方合理分享利潤。簡單來說,就是資方拿得多,勞方取得少。
平情而論,低薪問題原因不一而足,除了政府政策錯誤導致教育體系失能、產業結構未能轉型、利潤分配不均外,個人能力(競爭力)也是決定性因素。筆者認為,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社會的中堅,若政府還是依然故我,只逞口舌之快,而不深自檢討、改弦易轍,最終流失的不僅是年輕人的信任,以及國家勞動力及人才外流,更是國力的耗竭。
好文推薦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