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僵局解不開 一面倒的外交骨牌效應

中國與奈及利亞簽署一中原則。(圖/翻攝自中國外交部官網)

▲中國與奈及利亞於今年年初簽署「一個中國」原則。(圖/翻攝自中國外交部官網)

文/屈環瑞

繼6月13日巴拿馬與我國斷交後,6月14日再度發生外交事件。中共方面動作頻仍,施壓非邦交國,要求我國外館改名,首先是我國駐奈及利亞的「中華民國駐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商務代表團」被迫改名為「台北貿易辦公室」,我國駐奈國代表先行返國。

奈及利亞本次的大動作已有先兆。今年年初,奈及利亞同中共舉行記者會,宣布基於「一個中國」原則,不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除了我國駐奈國外館被迫改名之外,另有其他我國駐非邦交國的代表處,使用之名稱皆遭到中共的打壓,要求更名,包含駐杜拜辦事處、駐巴林代表處、駐約旦代表處及駐厄瓜多代表處

若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之公開發言,對於我國外交的「論述」,不離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顯見中共的外交大動作,是出於對我國現任政府之兩岸關係處理方式模糊的不滿。意味著,蔡英文總統及其政府上任以來,在兩岸路線上的模糊做法,無法令兩岸雙方取得一個微妙的穩定平衡點,以致形成兩岸於外交上對抗的僵局。

蔡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模稜兩可,表示不夠務實。先前已有學者警告,蔡政府模糊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會帶給我國新的外交困境,使原本已是艱難的處境更加艱難。若以賽局理論加上歷史經驗分析,不難發現,當我國選擇與中共之間試圖找到雙方關係的平衡點時,相對於選擇「對抗中共」而言,我國的外交空間彈性、穩定許多。

同時比較李登輝前總統(發表兩國論前)、陳水扁前總統、馬英九前總統等三位總統任內的兩岸關係:李登輝前總統是開啟與中共對話、合作的先河;陳水扁前總統的烽火外交讓我國在2000年至2008年間面臨困窘的外交窘境;馬英九前總統採取務實路線,使兩岸關係維持在穩定的狀態而於執政後期有馬習會。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三位總統在兩岸關係上的處理方式分別是「合作」、「對抗」、「合作」,意即在「兩岸關係」這個賽局裡,以不同的方式開展賽局的結果好壞,歷史經驗歷歷在目。

前三位總統的經驗,可供蔡英文總統及政府借鏡。巴拿馬斷交是我國的外交警訊,如今我國外館又遭中共施壓改名,令人擔憂。蔡政府於後續的兩岸關係處理,必須更加謹慎而務實,巴拿馬斷交、我國外館遭施壓改名,絕非可懈怠因應的單一事件,而是外交骨牌效應的開端。若於兩岸關係之中,不積極維護我國和中共原本的「平衡」(equilibrium),放任這樣的「平衡」受到外力或因內部組成分子的變化而遭受破壞,雪崩式的外交災難是可被預期的。

好文推蔫

巴拿馬斷交警訊:我們不要神邏輯,急需神救援

《月薪嬌妻》點出的社會現象

這是一種「我可以,你不行」的雙重標準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屈環瑞,時事觀察暨評論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有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