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局勢緊張,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各打什麼算盤?(圖/美聯社提供)
近日來,中國與印度在中國稱作洞朗,印度稱為都克蘭(Doklam)的一片邊境高地發生了武裝對峙,衝突的導火線是印度試圖阻止中國在當地擴建道路。這片高地位於中國的西南部與印度所竊據的錫金(Sikkim)和不丹的交界地帶。洞朗目前由中國實際控制,但不丹與印度都宣稱擁有該地主權。這次「洞朗事件」發生所在的西藏的亞東縣,東、西、南三面都在印度錫金邦和不丹王國的包圍中,戰略態勢對於中方極為不利。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問題從印度建國以來一直有認知差距,中國認為中印的邊界線應按照中印傳統邊界線,而印度認為中印的邊界線應該按英國人擅自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及約翰遜線作為邊界線。爭議包括了由中國保有的西段和目前被印度竊據的中段、錫金段及東段的藏南地區(參考附圖) 。
▲中印邊界領土問題爭議已久,也是此次可能引發戰爭的導火線之一。(圖/翻攝自本文原文)
印度針對中國的戰略目標是想「保東、守中、奪西」:鞏固東段和中段已經侵佔的中國領土,並圖謀在中印邊境西段奪取阿克賽欽地區。為達到此目的,印度已完成中印邊境東段和中段的防禦體系,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不斷加強在西段的兵力部署,印度不惜耗巨資在地理環境極為惡劣西段邊界的拉達克地區進行全面的戰場建設,在許多高山峽谷處,修了許多軍事堡壘,駐紮了七倍於中方的兵力。享有局部軍事優勢,正在找尋適當時機入侵中國,並且自信具有打贏這場局部戰爭的能力。
印度長年來積極對華備戰
印度的財政部長兼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在回應中國方面警告希望印度汲取1962年歷史教訓,儘快撤軍時說:「現在的國際局勢與1962年的局勢是不同的,2017 年的印度也是不同的」,印叫囂已經不是1962年印度來回應中國的警告,毫無退讓的意思。印度這次的底氣為什麼這樣足呢?除了近年來美國及日本積極在合縱連橫、彼此相互勾結與其他國家所組成圍堵中國的反華勢力外,印度對華戰爭的準備是具體而認真的,而且確實花了很大功夫,實力不可小覷。
▲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面對中國要求盡快撤軍時,回應態度強硬。(圖/美聯社提供)
印度近年投入重金發展了對華作戰的山地軍,為了適應與中國未來在山地作戰的特點,印度專門組建了10個山地師,每個山地師的人數高達1.5萬人,10個山地師人數就已達15萬人,其中有9個部署在中印邊境。2014年印度軍方又組建一支新的山地打擊軍,以增強印軍在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地區與中國對抗的能力。據悉,印度軍方計劃在7年時間裡耗資約110億美元組成一支9萬名部隊的「第十七山地打擊軍」,總部將設在西孟加拉邦的巴納格爾。特別是在十年前開始,印度在中印邊境部署其1/3的空軍兵力,對中國形成局部優勢;飛機的數量與中國具有 8:1 的優勢,印度最先進的Su-30MKI戰機都布署在中印邊境。印度軍方還在中印邊境布置4個「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團,以加強其遠程打擊的軍事威懾能力。
但印軍也有它的弱點:(1) 人員素質不行,印軍士兵由於多數是低種姓的人,所以基本上都是文盲。而且平均年齡比中國士兵大許多,體能、體質方面普遍較差。(2) 武器配置是真正的萬國牌,俄國、美國、英國、法國還有本國製造加在一起,後勤保障在激烈的戰爭中十分困難。
戰略上輕視印度的錯誤
中國最大的迷失,就是一直沒有把印度當作主要的對手,所以在中印邊境的軍事部署嚴重不足,相對於印度的兵力部署,中國處於極端的劣勢,無法形成局部的兵力優勢贏得一場戰爭的勝利。想要改變這種態勢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現在想用傳統軍事手段是無法應付目前嚴峻挑戰的。
中國平時在中印邊境,用相當於對手印度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兵力,勉強可以維持中印邊境基本和平。但是現在印度已經派兵跨越邊境進入中國境內,也就是明目張膽的對中國進行侵略,中國目前的這點兵力,是不足以驅趕他們或者逼迫他們主動撤退的。印度現在派了少量軍人越境駐紮就是在試探中國政府的決心與勇氣,相信印度會根據中國的後續行動決定他們下一步行動。
中國近年來就一直強調打贏一場「高科技局部戰爭」。現代戰爭首要癱瘓敵方指管通情、網路及制電磁權,駐守在喜瑪拉雅山南麓群山峻嶺的印度軍隊,有其先天性的弱點,雷達不容易發揮其作用,通訊和偵測也很容易被遮蔽截斷。
▲中印在邊境對峙,中國解放軍車輛大批翻山越嶺進入西藏高原,並且展開遠火、火箭炮與加榴炮等打擊演訓。(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根據最新公布的衛星圖像顯示,中國已經通過空天衛星偵察,詳盡完整的標定印軍在中印邊境的軍事部署。解放軍駐紮在青康藏高原的火箭軍部隊也已經進入戰略打擊位置,中國將充分利用其高科技現代化武器的優勢,進行一場「空天制陸」的破襲戰。火箭軍的東風導彈、巡航導彈以及陸軍遠程火箭炮兵的精確打擊,可以摧毀部署在中印邊境六百公里範圍內關鍵的主戰軍事裝備、包括支援前線作戰的空軍戰機、機場後勤保障設施、油庫及彈藥庫、駐軍前沿的陣地哨所,擔任火力支援及運補的直昇機群、炮兵及裝甲集群,對印軍大型作戰裝備進行殲滅戰,並且摧毀支援高寒山地作戰鐵公路交通運輸系統,截斷印軍的交通線。
印軍主戰軍事裝備與後勤保障設施一旦被摧毀,後勤補給接濟不上將會導致印軍山地打擊部隊的軍事活動完全被癱瘓,印軍將會被困在即將來臨寒冷的高山上挨餓受凍。
同時解放軍可以遠程火箭炮和重型火炮群對印軍前線進行「集火射擊」,以強大火力進行覆蓋式打擊。輔以「察打一體」無人攻擊機,可以監控印軍前沿地區的哨所及軍事設施,對印軍的任何軍事蠢動進行 24 小時全天候監控與高強度的襲擾打擊與獵殺。日前解放軍已放話,完全有能力全殲邊界地區所有的印度軍隊,要讓中印邊境成為印軍的屠宰場。
中印邊界衝突考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遠程精確打擊和持續作戰的能力。如果印方率先挑起戰端,中國軍隊應會在第一時間內發動反擊,重創印軍的機場、交通線、導彈陣地、後勤保障設施以及前沿軍事部署,並發起主動攻擊,摧毀敵方在邊境前沿所有的陣地哨所,以防印軍的全線進攻,滲透到中國軍隊陣地後方進行迂迴包抄。同時需要啟動戰略核威懾機制,防堵印度「狗急跳牆」,動用核武。
1962 年的中印之戰,對中國來說只是一次通過武力爭取和平的手段,但是對印度來說完全不是這樣,印度人認為是中國阻擋了印度的大國夢,印度在起飛階段被狠狠揍趴在地上。自從 62 年那次衝突之後,印度人普遍有種莫名的看法,認為現今中國在國際上所擁有的一切,本來都應該屬於印度的,是中國搶走了印度的國運,所以印度長期以來都在積極準備想要報中國的一箭之仇。
印度從 1962 年後就一直進行著戰爭準備,從來沒有放棄對中國開戰的想法。印度這些年發展的速度也很快,雖然比不上中國,但也不是原地踏步。中國在硬實力方面確實增強不少,但軟實力方面還有待加強,尤其在先發制人的勇氣和敢打必勝的決心。
中印之間「水的戰爭」
印度基本上是一個沿著大河流域所發展出來,以農立國的國家,國民生計很大一部分仰賴農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中國位於印度上方的喜馬拉雅山脈,控制了印度所有主要河流水源的源頭,中國可以通過大型水利設施,在符合國際人道主義規範下,合理調節河川流量,一方面可以通過科學管理規避下游流域地區週期性的洪水氾濫成災;同樣也可以通過相同的機制調節下游河川的水量,直接影響印度數億人民的農業生產。
以瀾滄江流域為例,瀾滄江流域總體屬於西部型季風氣候,其顯著特點是旱、雨兩季分明。一般 5~10 月為雨季,11~4 月為旱季。瀾滄江幹流建有景洪等水電站,汛期將部分洪水蓄留在水庫,枯水季節加大放流,調豐補枯,在防洪、抗旱等方面發揮了顯著效益,也改善了下游國家防洪、供水條件。去年湄公河流域的水量減少,是下游流域國家通過與中國的協商後獲得舒解,為國際水資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範例。
▲中國控制了印度所有主要河流水源的源頭,例如湄公河上游的瀾滄江流域,可善用此戰略資源取得優勢。(圖/視覺中國CFP)
「水的戰爭」是全球氣候變遷、人口爆炸、環境嚴重污染後所必定要面臨的挑戰。中國位在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上,應該好好的運用這一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戰略資源,通過水資源的有效管理,作為中國搞好睦鄰友好關係的一張好牌。
當我們瞭解了印度在中印邊境的一些攻勢戰略部署以及支持藏獨真正的背後原因後,中國就應該對於如何維護並有效利用水源這個戰略資源,研究出一套長遠的對印戰略規劃與衛疆計劃,藉以對印度「領土擴張主義勢力」進行恩威並施的有效控管。
中國暫時可以用外交的方式或其他的方式跟印度交涉周旋,給印度壓力,但是不能指望這些手段就能奏效。應把握這個時機,積極布署應對在中印邊境兵力懸殊的應變方案。同時改變輕視印度的戰略性錯誤,中國應該把印度當成威脅中國崛起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對手,在不削弱東部沿海地區的軍事部署情況下,儘速加強西南部的防衛力量;要重視印度,瞭解印度,並拿出具體辦法來抑制印度「領土擴張的野心」;同時積極規劃收復藏南地區的軍事部署,老祖宗所留給我們的土地沒有一寸是多餘的,何況中國現在是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
中印邊界的衝突考驗著中國軍隊打贏一場「現代化高科技局部戰爭」的實力與決心。中國現在擺出不惜一戰的態勢,相信印度當局必然有所顧忌,希望印度會知難而退。
●作者:蔡翼,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本文經《台北論壇》同意授權節錄轉載,原全文請按此。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