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後產生的盧麗安與王裕慶效應,就是習近平對台新手法,以「融和發展」取代「統獨對決」。(盧麗安圖/記者宋良義攝、王裕慶圖/翻攝自微博)
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如果仔細研讀其深處意義的話,就會發現,習近平的對台政策,已經開始有了很大的調整,而最近接連發生的「盧麗安、王裕慶」效應,其實,就是習近平對台的新手法,以「融和發展」取代「統獨對決」!
十九大之前,有媒體大肆猜測兩岸政策可能會「訂時程、武統」等等,事實上,十九大召開期間,大陸電視台的政論節目討論的是「蘇聯為何解體?」,答案之一,就是當年蘇聯「重國防輕民生」,中共以此為戒,必不會走向軍備競賽之路。
然而,要注意的是,台籍黨代表盧麗安加入共產黨引發熱議,接著,在北大攻讀博士的台生王裕慶也表明,2018年中國「兩會」後將申請加入共產黨。陸委會則表示,台灣人民如加入中國共產黨,違反兩岸條例第33條規定,得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如果王裕慶打官司,主張違憲呢?)
王裕慶的「發言」是百分之百「預告式」的作法,其實,也就是在「探風向」,也是在向蔡英文做某種檯面上的「空中對話」,看看台灣的反應如何?
須知,習近平的政治資歷中,台商經驗占了很大的一段,他自1985年至2002年都在福建省任職,長達17年,這期間也正是「台商」大量進入大陸發展的時段,習近平在福建的17年當中,一定對「台商與中國大陸」的來往互動有其個人深邃見解,這見解必是將來他用來應付「兩岸問題」的理論基礎所在。
台灣多數媒體只看到十九大習近平的「集權」,但卻很少有人去注意到,十九大報告中,他對共產黨的深刻「內省」。凡事內省之後,必會有所修正。
以往,共產黨和台灣的「交流主力」全都放在「國民黨」身上,並且是來台灣交流,簡言之,就是「共產黨官員不斷地來台灣與國民黨的官員交流」。
結果,兩岸關係發展至今,差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習近平不可能沒有看到這個問題,所以,可以預見他的調整對策是:兩岸的交流場域從「台灣場」移到「大陸場」,從「官方移到民間」。
十九大之後,中國大陸不可能再對「政黨或私人」讓利,而是會採普及性(習近平語:「將向台灣人提供與大陸人共同的待遇」)的作法,以期吸納台灣各層精英人才到大陸發展。
從盧麗安、王裕慶的接連出現,就可預見這一政策的改變。
王裕慶一個北大學生,如果不是中共的同意,不可能有那麼多媒體採訪他,他也不可能敢講那麼多話,他的話裡明顯看到習近平的融和政策。
王裕慶接受訪問時說:以往叫兩岸交流還有你我之別,現在倡導「融合發展」就變成了「我們」。王裕慶比喻稱,兩岸融合好比「居家過日子」,需要解決生活雞毛蒜皮的小事。
「十八大以前,兩岸交流都是以交流團的方式呈現,現在則多是以個人的方式呈現,這是一種進步,但是因為證件受限制,台灣人不能在大陸註冊微信公眾號、不能開淘寶店等,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限制。相信未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都將逐步出台。」「我期盼大陸能一步到位,給台胞原汁原味的與大陸同等的身分證號碼,這樣就不會出現政策磨合的長期問題。如能開放同等待遇將對兩岸融合發展提供莫大幫助。」
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中,最重要的改變就是,首次公開強調:「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
這是再明確不過的「融和戰術」,顯見,大陸對兩岸思維和政策已經明顯採取了「舊戰線移動,新策略出爐」的調整,反觀我們呢?(本文轉載自法治時報)
●本文轉載自法治時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