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超人
首先闡明我是不抵制日貨的,因為日本玩意確實好。我當年在德國小鎮野餐,過去了200多輛車,150多輛寶馬,50多輛保時捷,還有幾輛福特,日本車根本沒看到,什麼叫抵制,這就是最好的抵制。日本車根本不入歐洲工業文明的眼。砸東西就更別提了,傻逼。有種就像德國這樣,讓日本心服口服,多做幾個J20這樣的日本乾爹玩的東西,日本才服氣。
美國有句諺語“Nixon goes to China”尼克森是美國反共的頭子,他去中國訪問和中國搞好關係,自然不會引起親共投共的謠言。2005年反日遊行我和同學走在杭州隊伍的最前面,2010年釣魚島事件我曾經在海牙日本大使館示威,我說點歪理話,應該算不是賣國。
1,我們不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還要大力引進日貨,當然必須是高科技產品。
2,比起日本的產業來,日本的發展模式和道路更值得我們學習。
3,日本大煉鋼鐵帶來的工業文化思維。
4,中日兩種完全不同的開放模式。
5,日本是一面鏡子。
6,中日兩國應該學習歐洲國家的歷史處理。
1,我們不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還要大力引進日貨,當然必須是高科技產品
不僅不要抵制日本,而且還要大力引進日貨,當然必須是高科技產品,因為日本在技術限制方面比起西方國家,是比較鬆的。西方國家除開某些三不管的小國,比如荷蘭奧地利之類的容易偷技術外,其他國家防範非常之嚴密。中國人很難進入核心的技術實驗室。日本對中國的技術轉讓,改革開發30年來肯定是最多的,也是最容易的。重慶的長安奔奔,北京的北京汽車,長虹康佳電視甚至整個中國的電視產業,寶鋼的生產線,都是日本人技術轉讓的,中國人很多生產線的嚴密流程和工藝控制都是日本人教的。日本人搞東西容易一根筋,很多東西需要長期的枯燥試錯,日本硬是能搞出來。日本的航空鎳基材料,複合碳纖維,高強度材料,晶圓材料都是基本世界第一,我們不知道是國民性還是發展的差距,這塊真不是一兩年能搞出來。日本給蘇聯的機床曾經讓蘇聯的潛艇變成了大洋黑洞。如果能和日本和好,獲得大量的技術轉讓,其實是很客觀的利益。
2,比起日本的產業來,日本的發展模式和道路更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裡首先澄清個問題:日本絕非明治維新才開始開放,在16世紀,日本就興起了蘭學,學習荷蘭的科學技術文化。電,蒸汽機,工業革命,商業化等其實對日本並不陌生。在荷蘭萊頓,至今還有日本的蘭學感恩館,感謝荷蘭對他們的文化輸出。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全民很快就認識了西方的先進並加以學習。中國因為長期隔絕於西方,被西方打了之後,也並沒有立刻認識到,掉頭真不易。
日本的產業發展,也就從荷蘭的列日兵工廠開始了。鋼鐵是現代工業的核心,沒有鋼鐵就沒有工業,日本在那個時代,也開始了「大煉鋼鐵」。日本使團旅歐之後看到的西方是「鐵的世界」。他們想把「木的世界」的日本一氣帶入「鐵的時代」。明治時代的一個口號是“鉄は力なり(鐵是力量)。
《Liege炮兵工廠的大炮鑄造法》是日本人從荷蘭人那裡搞來的一本煉鐵的書,日本就照著那個樣子自己開始摸索煉鐵。對建造巨大建築所需的基礎和強度知識一無所知,反正按圖施工就是了。武士們組織日本社會的各類傳統工匠強行土法煉鐵,直接建設熔鐵反射爐,然後按書上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爐,目的只是熔鐵鑄炮。違背科學規律強行推動煉鐵的結果:薩摩藩的反射爐基礎不牢,爐體逐漸傾斜後解體;水戶藩的反射爐煙囪則被颱風吹倒;只有佐賀藩稍有突破,開始正規實驗,但為期3年7個月的16次試運行全部以失敗告終。鬧的笑話一點不比我們當年的大煉鋼鐵少,即使如此,武士們還是不後退更不信邪,抱持著「如果做就能成」的態度繼續幹下去。
要攀登科學的高峰,是要砸錢的也是要吃苦的,靠投機取巧是一點也不行的。天道酬勤,日本人終於自己練出來了自己的合格鋼鐵,儘管和西方比是那麼的微不足道。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做實業,吃苦,用於探索,不投機取巧的心態,團隊分工協作的精神,以及只要努力奮鬥了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的一種強大心理暗示,深深的影響了日本後來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工業文化。
中國的大煉鋼鐵,其實跟這個就是一回事。煉鋼鐵的成果暫且不論,全民受到的一種工業化思維文化的洗禮才是根本。土高爐是很土,可是全民在探索技術,協作當中,體會到了一種工業化的概念,幾億農民第一次感覺到了工業化的力量。不論大煉鋼鐵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後果,這種基本的思維是不可否認的。
3,日本大煉鋼鐵帶來的工業文化思維
日本人社會氛圍裡,彌漫著一種叫「物作(ものづくり)」的概念,做東西,有很多自己做東西的網站,比如做遙控飛機,汽車,遊艇自己組裝。把自己的設計公開出來,手把手教,別人照著一步步做,就可以複製出自己的東西。物作り是日本的詞彙。卻很難找到對應的中文詞彙翻譯。字面上的翻譯就是「造物」造東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聖的詞彙,而造東西在中國卻是不入流的工匠所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也就是說,任何產業都是要落到實處,實實在在的東西才可以稱道。金融手段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日本的銀行在產業介面前是弱小的,而中國卻倒過來,有錢的人對做實業的人大聲呵斥,以為自己真是大爺。
日本NHK的紀錄片《PROJECT X挑戰者》,講述的是日本這些第一背後的動人的故事。挑戰者們在簡陋的條件,艱苦的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歷經無數失敗,去拼搏,去奮鬥,去構築民族的基礎和柱石。節目的末尾,則邀請挑戰者們或親朋故舊到演播室做客,連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很多人最後說到他一生的奮鬥,都是不斷的感慨流淚,欄目的主題歌《地上之星》,中島美雪演唱,催人奮進,催人淚下。挑戰者們是地上翠燦的明星,民族的脊樑。我每次看一集,就經常眼睛不住的淚流,日本的產業精神是我們最需要的。
其實新中國這樣的故事一點不比日本少,新中國創業中國擁有的大量的第一,第一架飛機,第一輛汽車,第一顆導彈等,其中的故事好好挖掘,絕對可歌可泣。那是各行各業的王進喜,創造了中國的第一。但是我看中國的電視劇除開每天搞些肥皂劇和青春偶像劇垃圾電影之外,真不知道會搞什麼。什麼雷鋒劉胡蘭之類的都是亂扯,根本沒人信,唯有王進喜,是我們現在最需要表彰和提倡的。
在日本,投機取巧的人是被極其鄙視的。要想賺錢就得辛苦,老老實實、埋頭苦幹、歷經磨難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受人尊敬。而中國社會的風氣就不一樣了。說得極端一些,輕鬆掙大錢的人才是最優秀的、也是整個社會憧憬的偶像,而四處奔波忙碌、靠辛苦賺錢的人不會從社會中得到太高的評價。
日本為了抵制金融金錢的侵蝕,採用了一種類似於中國國企的方式,終生雇傭制,所有的東西企業包了,跳槽率極低。員工能夠安心的在企業工作一輩子,專心的學習和鑽研科學技術,不想著發大財,不想著評職稱。整天腦子就想技術,這樣搞個十幾年,一定會有所成績。在日本,基本上你的年齡就代表了你的收入,等級分明,不可逾越。
中國的華為任正非,死活不上市,為什麼?因為上市之後的金融化,會削弱華為員工幹實業的鬥志,會破壞企業的經濟能力。所以打死不上市,中國要多幾個這樣的公司。
有了一批知道怎樣製作的特別細節的技術的技術人員,而且這些人仍然在日夜不停地努力,鑽研。這些人甚至不考慮「今天到哪裡去掙大錢啊?是去這個地方講一次課五百元講課費呢?還是去那個地方給人家做一個小網頁掙上兩千元錢?」,「明天公司可能倒閉了,自己就會失業,是不是考慮換一家公司?」,「現在還差兩篇論文就可以當教授,怎麼樣弄出兩篇論文啊?或者去拼湊和抄襲?」這樣的社會氛圍怎麼搞高科技?中國的技術人員有沒有這種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技術中去的社會環境?他們是完全地,成天地,甚至每時每刻地思考的,都是技術,技術,技術。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進去。這樣純潔的研究氛圍,怎能不出成果呢?
不說技術人員,就說中國的中超隊員吧,可能心裡並不是完全想的踢足球的技術,技術、技術,一直想著技術。而是「最近和教練的關係不太好,有可能不會首發上場了」,「這個球隊的收入太低了,已經欠了不少債,怎麼還啊?」,「是不是換一個俱樂部踢?」「有人聯繫找到我,說是某場比賽只要我放水,可以私下給我五十萬元,我現在經濟正困難,要不要接受?」「下一場球如果贏了俱樂部給每人十萬元獎金,但是要贏這場球,我必須不惜紅牌把對方的某號球員給弄傷了,狠狠踹他一腳,讓他住院,就算是紅牌停賽幾個月,有十萬元錢也值了。」日本的球員就是整天琢磨著怎麼把球踢好,踢球很簡單啊,不是技術麼?就練雜技那麼練就可以了,中國雜技世界第一,踢碗踢得非常準確的,我們就把球當碗不就行了?不是意識麼?你打PS打熟練了就好了。
當人家專注於技術的時候,我們在專注於什麼?房子的價格,甚至要動員全體幹部去賣房子,好像房子的價格一上去,中國就強大了似的。難道房子的價格和中國的強大有關係嗎?我看一丁點關係都沒有。又不是發明了全新的蓋房子的技術,不過就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蓋房子的技術,因為了這個地皮很貴,價格才上去的嘛!還關注哪裡有女生可以親近,犧牲一代少女發展經濟,好像只要這種GDP上去了,大家「生活品質提高了」國家就強大了一樣。
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和技術科學無關的事情上,這就是中國的差距所在。這就是老大說的不折騰,日本就是一面鏡子看出很多雜念在我們的心裡阻擋我們。日本沒有那麼多金錢刺激,沒有那麼多雜七雜八的事情,全心全意提高自己,國家形成浩然正氣,不怒自威。索尼豐田自然產生。
●作者錢塘超人,大陸留學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