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瑋/美媒鬥川普 為什麼敗陣

▲▼ 美國副總統潘斯:川普是「史上最尊重生命的總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川普從競選到就職上任至今,一直與媒體上演大亂鬥的戲碼。然這些主流媒體卻總是錯估形勢、屢戰屢敗,究竟為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的主流媒體鬥川普總統,聲浪很大,連續兩年贏得了話語,卻輸掉了政策。為什麼?2016年美國大選,電視媒體一面倒,看好希拉蕊,只有非主流的福斯有線的評論節目(不含新聞節目)靠向川普;另有57家報紙支持女士,僅2家支持大亨。最後選舉結果爆出冷門,川普勝,主流媒體如喪考妣。我在大選前做客觀分析:雖然川普民調一直落後,有理由判斷他和希拉蕊其實難分軒輊,而他仍有勝算。有趣的是,當時加州同意我的人不多,亞洲卻大都表示認同。

川普上任一年,主流媒體依然故我,以譏諷人格為能事,不問政策問語言。從《紐約時報》到CNN,每日評論鋪天蓋地,上窮碧落通俄門,卻挖掘不出人間證據。媒體研究中心最近發表統計,三大電視網的晚間新聞,凡關乎川普的報導高達九成為負面;可其實這一年,美國GDP開始突破3%、牛尾股市竟然飚漲逾3成、歷史性的稅務改革通過、法規鬆綁已見成效,財富500大企業見獵心喜於是紛紛將巨額海外資金回流美國,而伊斯蘭國潰敗、中國貿易讓步、戰略地位艱難的南韓與以色列感謝川普、民主黨主導的聯邦政府關門也迅速叫停。這樣看來,主流媒體似乎又連番失算了。

主流媒體在政策面失敗的原因,或許可以透過三個現象和一個本質去觀察。這三個現象概括地說,便是美國主流新聞界在過去20年逐漸透出政黨屬性,放棄了客觀中立。這個政黨恰好是民主黨,於是形成了主流媒體/民主黨複合體排擠共和黨的局面。

現象一,政治捐獻:正規地說,新聞從業員(不含媒體行政人員)為了保持客觀中立,選擇不做政治捐獻,有些人甚至不投票,若干媒體機構並且會在從業準則上做類似的規定,不遺餘力地保持形象。但那樣一個可敬的傳統正在產生變化,據《哥倫比亞大學新聞評論》發表的一篇報告,200美元以下的捐款人不計,新聞從業員在2016年8月以前有430人捐款給民主黨希拉蕊,有50人捐款給川普。其中,總金額的96%給了希拉蕊,壓倒性地反共和黨。

現象二,意識形態:《紐約時報》在2004年針對跑小布希和柯瑞大選路線的新聞記者做過調查,發現凡是華府地區以外的記者,3比1認可民主黨柯瑞;而華府地區記者,高達12比1認可柯瑞。共和黨的小布希在地方記者圈落敗,在華府記者圈更慘敗。這個差別也是壓倒性的,可當年是小布希當選連任。

現象三,生涯選擇:根據《大西洋月刊》發表的統計,2009年以來至少有24個新聞記者(不含評論員)投身聨邦政治,加入民主黨政府工作,有的甚至擔任高官,做白宮發言人、國務次卿和聯合國大使等極有份量的職務。相反地,加入目前川普政府的新聞記者可能不出4個人。從這裡又可以肯定媒體和民主黨之間比較親密的關係。

通過這3個現象,或許可以了解問題的本質。美國地方傳統媒體式微,並且從2015年開始,全美網路出版職位總數已經超過報紙職位總數。網路媒體與分佈各地的報紙不同,必向產業鏈群聚,73%的網路出版職位目前已集中在美國東西兩岸都會,而事實是,紅體藍邊兩個政治的美國,東西都會區正是民主黨票倉,票倉同聲同氣同生態,媒體泡泡於焉形成。主流媒體和網路記者既然普遍墜入藍邊生態食物鏈泡泡,對廣大的內陸和南方紅體美國,也就失去了應該具備的敏感度,喪失了政策均衡,以至於對川普政策總是錯估形勢,屢戰屢敗。

美國主流媒體的出路是什麼?目前看來還是一個激化衝突,博取讀者/收視的局面。可以預見美國主流媒體今春會迫切期待翻轉,利用司法大鬥川普。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雲論作者周天瑋(律師)。●周天瑋,美國加州律師和某基金策略主席,法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訪問教授,在中國時報、亞洲周刊、中國青年報和遠見電子版先後撰寫專欄。本文轉載自2018年1月26日《中國時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周天瑋專欄

周天瑋專欄 周天瑋

專欄作家,美國金融與國際投資律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博士,曾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復旦大學法學院訪問教授,著作有《法治理想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在中西哲學與東西方比較課題別有心得。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