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悠瑪翻覆】蘇絢慧/讓人生變調的列車-談重大事故創傷悲傷反應

蘇絢慧/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暨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心理叢書作家。

台灣在2018年10月21日下午4點51分時,發生了重大事故,車廂衝出車軌,隨即造成嚴重的翻覆及變形。至22日上午五點統計,已有18人喪生,187人受傷。如此重大的公共交通事故,震驚了全台灣,也讓本來輕鬆悠閒的假日氛圍,瞬間都瀰漫了不安、恐慌及哀傷的氣氛。

在如此大規模的公共交通事故中,我們必然先感到非常沈重的壓力感,因為這是多人的死亡及受傷,由於人數眾多,其死亡的陰影和不幸感,會讓聽聞者產生龐大的複雜感受,諸如:緊張、不安、焦慮、哀傷、無力感、難過…等等。

若是在現場目睹的人士,包括遭逢事件的當事人,更會因為視覺、聽覺和觸覺,而無法迴避的籠罩在慘不忍睹的情緒壓力中。

意外性的死亡:一開始是強烈不真實感

人生中,這一類屬於非預期的創傷死亡事件,是人們無法預料的,無從得知的。所以屬於意外性的死亡事件,往往帶給當事人及周遭的親友難以說清楚的複雜感受,一開始,特別有一種強烈的「不真實感」,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發生?為什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同時,因為必須立即承接許多因應這意外事件,所導致的現實問題與身心傷害,可想而知壓力的巨大、內心的混亂,都會籠罩在個人身上。

在改變如此劇烈情況下,人的身心靈無法無法短時間恢復安頓,在適應失落及被剝奪感的過程,便會歷經不同層面的困難及問題。這種屬於複雜性的悲傷,是含有創傷在當中的失落事件,其適應及哀悼歷程也會顯得困難與波折。這是事件的相關人員,需要具有的心理預備。

創傷悲傷交錯

關於創傷性的悲傷,來自於創傷性事件所造成的失去及死亡。創傷性的死亡無論是災難與其他意外的事件,當創傷事件導致死亡發生,這類死亡容易使遺族有「創傷」、「悲傷」及兩者交錯的性質。若只注意創傷未注意悲傷,或只注意悲傷未注意創傷,悲傷的因應可能就發生障礙。

創傷最初的語言,不是理智的語言結構,是身體的、行為的或視覺的。無論受創者是否意識上清楚記得,受創者會以無數的、無法中斷的、迂迴的方式,敘說其創傷的故事。這些行為的、視覺的與身體的片斷,會長短不一的侵擾受創者的生活。因此,遭逢創傷失落事件的個人,是以身體在記憶創傷,也記憶了創傷當下的情緒感受,這是令他們最痛苦的地方。

但由於事件過程的記憶是片段的,若再加上過程有許多未明的情況,甚至有空白的現象,不知道從何說起、究竟發生了什麼的反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緩緩慢慢再重新建構及理解的過程。

安穩的陪伴 容許悲傷存在

創傷性事件所導致的失落與死亡,常含有殘忍的記憶,回想,常讓受創者感受到崩潰般的情緒。在欠缺協助下,創傷的回憶難以統整到個體的生命線,形成連貫的生命故事,因此常演變成困難的悲傷型態,無法完成失落歷程的適應。

因此,若我們接觸到相關當事人,需要能給予安穩的陪伴,及有效的傾聽,盡量的同理、回應當事人內在的情緒感受,不要試圖抑制,而是協助他們宣洩出來。也不要刻意的要當事人樂觀或堅強,期待他們要很快的擺脫陰霾,這種逼迫,會使他們個體真實的反應,無法得到管道疏通及抒發。

若是我們陪伴傷者在療傷康復的過程,因為他們對人世的安全感會受到強烈的衝擊,害怕意外、害怕可怕的事再發生,這類的擔憂和焦慮反應都可能出現,所以陪伴的親友請以自己安穩的狀態,去帶給他們安定感,也許是身體的撫觸、擁抱,或者是輕輕的握著手,都可以透過身體的溫度,讓傷者感受到一點安定感。

在語句方面,可以輕聲溫和的安撫:「沒事了,沒事了」,也可以告訴傷者:「我們會好好照顧你」,「你嚇壞了,現在慢慢放心,我們在你身邊」…等等較情感撫慰的話語。

切忌,不要表現的比傷者或是喪家,更加的情緒激動及情緒低落。若我們是關懷者,就是以我們的身心能量,去承接住他們的脆弱及不安,讓他們在脆弱無助時,可以感受到來自外界的依靠,因此關懷者的安穩及安定,是他們身心治療路上,一個很重要的力量。

任何失喪事件產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皆會經歷不同的獨特反應和歷程,這是我們需要給予尊重和接納的。其實,最重要的仍是社會能夠給予創傷及悲傷一個合理的適應過程,讓遭遇失喪的個體與家庭能獲得合理的善待和協助,容許他們的悲傷可以存在,可以經驗屬於他們必須經歷的歷程,不是被漠視或消音,也不是被過度期待要立刻沒事。

喪親者:關注自己身心 尋求協助

說到至親遭遇意外而驟逝的喪親者,在事件過後的適應,也是艱難的歷程。在生活與人生都遭受強烈破壞情況下,要再快樂的起來並不容易。也因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是一般人都感覺沈重,不愛接觸的死亡事件,人際互動往往會出現新的困難,可能遠離人群,遠離過去喜愛的事物變成不得不的狀況。

喪親者,需要多對自己的身心狀況多點敏感,覺察自己是否需要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而同時,社會對於喪親者(提別是摯親猝死的喪親者)的獨特反應與狀態也需要建立心理相關專業的知能,小心的分辨與提供特別的照顧,他們並不能以普遍的「關心」來協助就好。驟然失去摯親的喪親者,在未能有機會準備告別親人的情況下,突如的面臨親人死去,這種未竟情感的不捨及悲痛,是無法快速的恢復往常的生活功能的。

在極具壓力與重創的情況下,睡眠的失常亦是普遍的事,終日的哀傷心情、流淚難過,亦是常態的事。想隨著死者離去、對死者感到內疚自責懊悔、對未來沒有希望感、對生命無價值感,皆是生命遭受嚴重改變、嚴重失落會有的自然反應。

意外失去親人的人的情緒的確是又沈又重,這常常不只是需要精神藥物的輔助,也需要一段時期的心理支持與療癒過程。除了當事人多允許自己可以求助外,周圍的親友及相關人士,也可以適時的連結社會資源,形成好的照護網絡,一同關懷及照顧一個身心受創的生命,以愛陪伴他們再次走回自己的人生軌道。

熱門點閱》
►在心碎之後:接納哀傷,花時間與悲傷相處
►鐵路車輛不應使用任何類型的安全帶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