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以「獨立關稅區」之姿,長期作為全球經濟及國際金融中心,更是大陸重要的對外國際門戶。(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吳佳勳/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副所長
香港抗爭持續延燒迄今,何時落幕尚未可知。8月18日中國大陸公布將支持深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似有意在香港事件一時難解之際,另拋出新的政策誘因提供深圳發展空間,同時給香港新的壓力。
觀察該政策特別強調促進深圳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金融 (基金)產品互認,同時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的先行先試、探索創新跨境金融監管等內涵。此外,政策上亦擬加速建構深圳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強化外匯管理改革,吸引更多的國際組織和機構在深圳落戶。
表面上,該政策雖以加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為目標,但提出時機敏感,不免讓人與香港聯想。香港以「獨立關稅區」之姿,長期作為全球經濟及國際金融中心,更是大陸重要的對外國際門戶,吸引了無數國際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營運總部。
然近期受到一波波民眾抗爭運動影響,恐深切衝擊其國際金融中心角色。主要原因包括:民眾對香港法治的獨立性感到不信任、政治抗爭影響包括癱瘓機場、銀行擠兌等商業行為等作為,均可能引發社會信心危機,導致跨國企業撤離,資金外流等難以逆轉的風險。
暫不論大陸中央政府是否刻意培植部分都會城市以取代香港角色,諸如此前的上海或未來的深圳,但受限於文化與法制的差異,這些城市短期內想取代香港仍有一段顯著差距。因此,香港現今面臨最根本的挑戰還是自身內部問題:港府是否有能力快速化解政治抗爭,尤其更多是要解決抗爭背後,港民對於長期貧富差距擴大所累積的民怨爆發,以及對於未來香港前景的不確定性等隱憂。簡單說,香港現在或許未必需要擔心來自外部城市的競爭壓力,更關鍵是歷經這一波紛擾之後,如何維繫外資對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信心不墜,才是重點。
對台灣的影響層面,由於港台雙方產業結構有所區隔,台灣以製造業為主,與香港服務業居多的產業鏈結程度較低,故對我經貿衝擊有限。然而對台商而言,香港的功能多作為其籌資中心。台商前進大陸,常見以香港作為總部,在當地籌資與留存資金。但此刻面臨該地區政治紛擾,金融不確定性大增,未來選擇在港設立總部的吸引力將會大減。
同理,許多跨國企業亦在避險心態下,將會重新考慮在香港之外的亞太地區進行投資布局,尤其正值美中貿易戰緊張對峙之際,預期高度自由化、強調效率和遵守法治的新加坡,最有可能成為香港的替代選項,台灣則因對於金融外匯管制嚴格,對於外資吸引力相對有限。
熱門推薦》
►川普的4S 戰略 vs. 習近平的4P戰略
►貿易戰目前有利美國,那未來呢?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刊自《中國時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