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之45 /誰說一定要唸甄「ㄒㄩㄢ」?

文/Rosy

或許於電視劇來說,二O一二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我們發現了甄嬛,認識了許多好演員,發現預言不會拯救世界,明白了雍正皇帝為何能擁有這麼多美女的愛情與肉體,還總是操勞那些公公和姑姑們,努力挖掘後宮暗殺的真相,然後學會了甄嬛體。

我想我會懷念跟網友互道「小主吉祥」或「娘娘,不好了」的日子,這意義非凡的二O一二,我從年頭至年尾都在懷念著甄嬛的故事。

去年就曾經有朋友寫電郵給我,問及《後宮甄嬛傳》女主角名字的「嬛」字讀音,這位朋友覺得甄嬛的名字非常特別,不過看到前幾日的大陸新聞,我卻覺得有些傻眼。

有人說,甄嬛要唸為甄「ㄒㄩㄢ」(xuan),要我說,這個讀音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要讀三種讀音都有道理,而我個人認為編導為何挑選了「嬛」的發音為「ㄏㄨㄢˊ」,就在於電視劇本身借鑑於歷史的情節多。

譬如〈《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七)從「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得聞古典詩詞賦化為台詞與戲劇配樂、主題曲、片尾曲〉以及後續幾篇文章,我就特別指出:無論原著或電視劇,都運用很強烈的象徵意象,對照的則是唐朝的楊玉環(楊貴妃)。

而翻看 《辭海》的「嬛」這個字,其讀音有ㄏㄨㄢˊ、ㄒㄩㄢ、ㄑㄩㄥˊ三種不同的發音和意涵,而且「嬛」是個由來已久的破音字,沒有理由一定要唸成哪一種,而且按照個人觀察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內容,三種發音皆可以成立。

「嬛」這個破音字,基本上有多種讀音,這也稱為「多音字」、「歧音字」。

這類多種發音的字,需要搭配前後文的字詞來設想,所以「嬛嬛」可以唸為「ㄒㄩㄢ ㄒㄩㄢ」(xuan xuan),也能夠發音為「ㄑㄩㄥˊ ㄑㄩㄥˊ」(qiong qiong),可是若要像電視劇那樣讀作「ㄏㄨㄢˊ ㄏㄨㄢˊ」(huan huan),說來並沒有不妥,因為這種「歧音異義字」用在人名上,搭配的是劇情,不僅僅是一小段摘錄自宋詞裡面的文字罷了。

先看「ㄒㄩㄢ」(xuan)這個讀音,「嬛嬛」要成疊音的「ㄒㄩㄢ ㄒㄩㄢ」(xuan xuan)或「便嬛」(ㄆㄧㄢˊ ㄒㄩㄢ pian xuan),纔有「柔媚」或「輕巧」的意思。

可是我們要反思一點:除了跳驚鴻舞的時刻外,還能顯現出一絲「輕巧」貌,但甄嬛出場時可有任何「柔媚」的個人特徵?

況且,「嬛佞」這個詞「ㄒㄩㄢ ㄋㄧㄥˋ」(xuan ning)頗為負面,表示「輕佻而長於口才」,或許甄嬛在電視劇和原著中皆是個口才便給的女子,但她可會「輕佻」?

更重要的是,翻開《康熙字典》來查當時使用「嬛」這個字的時候,最多的還有發音為「ㄑㄩㄥˊ」(qiong)的意義。

《康熙字典》的「嬛」,如上圖,《正字通》標為平水韻(下平聲一先),亦通惸(下平聲八庚)。

惸,表示沒有兄弟的人,發音為「ㄑㄩㄥˊ」(qiong),也就是後來在字典裡面所寫出的那個通用的「煢」字。

《集韻》標註的意思是:「嬛,獨也。或作惸。通作煢。」其單字的意義為「孤單」。

這個發音的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的《詩經˙大雅》:「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講得白話一點,就是周成王居父喪時自怨自憐地說,他只不過是個沒有成氣候的小鬼,爸爸周武王死了,連個家都管不好,所以心裡覺得孤單又愧疚。)

還可以從《周禮》找著相關解說,鄭玄的注更詳細了:「無兄弟曰惸。」
 
除了「孤單」或「孤獨」,還可以引申為「沒有兄弟親人可依靠所引發的憂愁」之意,例如《詩經》就有一句:「哿矣富人,哀此惸獨。」

(用現代的話來翻譯就是:「有錢人哪來煩惱,只有孤獨無依的人纔會憂愁啊!」孟子曾經深入解說過,可參照《孟子˙梁惠王(下)》。)

在電視劇裡面的甄嬛並沒有兄弟,原著小說卻有一位長兄甄珩,因此個人認為按照這樣的意義來觀察,電視劇要說這個讀音也沒錯。 

參照「ㄑㄩㄥˊ」(qiong)這個讀音同樣可以在疊音的「ㄑㄩㄥˊ ㄑㄩㄥˊ」(qiong qiong)獲得成立,至少在台灣的教育部字辭典裡面,入宮的甄嬛「孤單」過,而且用這樣的意象去看蔡伸的原詞,同樣也是可以解說得通的。

電視劇的台詞與引用的原詞有些不同,或許是有意如此,但仍不能忽略原文的內容與意象。

這裡就來回顧宋代詞人蔡伸的《一剪梅》:

「堆枕烏雲墮翠翹。午夢驚回,滿眼春嬌。嬛嬛一嫋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
柳下朱門傍小橋。幾度紅窗,誤認鳴鑣。斷腸風月可憐宵。忍使懨懨,兩處無聊。」

在中國的春秋時期,楚靈王喜歡細腰的女子,於是宮中嬪妃都流行細腰裝束,故稱細腰為「宮腰」,所以「宮腰搦搦(嫋嫋)」也表示女人單薄纖細的身材,這就是當時的流行風尚。

上面蔡伸的詞,說來非常香豔,那是一個男人陪著女子躺臥床上所看到的景象,所以有「堆枕烏雲」那樣漂亮的長髮,而且此男睡醒時看見一床昂貴的頭飾與女子鬢髮散亂的模樣。

古代婦女頭飾用翠鳥尾部長毛,稱為「翠翹」,這東西不是普通平民女子可以配戴的,肯定是閨閣千金或少婦,接著「滿眼春嬌」的男人又讚賞自己身邊的女子如此纖瘦的小腰,感覺起來就像是窗外因為春天到來而「玉減香消」的梅花一樣。

梅花到了春天自然凋零,枯敗零落的梅樹豈不是具備了「ㄑㄩㄥˊ ㄑㄩㄥˊ」(qiong qiong)的意象?

因此「嬛嬛」若說是春天還能「柔媚」的梅花景觀?或是「輕巧」的樣貌,卻哪裡會符合呢?

瞧瞧這詞裡面有「斷腸風月可憐宵」,因為還跟纖瘦美人在床上胡混的主人翁,以為自己聽見了「鳴鑣」(本來「鑣」是馬銜口的鐵環,後來引申為馬匹的意思,這裡表示有人找上門)而覺得沒時間繼續這樣的「風月」,可是發覺是自己誤判之後,又覺得此情此景竟生了「兩處無聊」的情況。

簡而言之,剛剛孟浪過的詞人蔡伸,不是感嘆清風明月,而是閒著跟纖瘦的美女躺在床上發呆,後來全無風流情思,也就枉耽著風月的良宵了。

這樣風流的詞,個人覺得無論放在小說或電視劇裡面,都有點惹人遐思,或許也暗示著甄遠道「心性好風月」(所以甄嬛的爹有了浣碧這個私生女)的點滴心思,但更大程度在於聯想到此詞的皇帝本尊,那纔是個嫻熟於後宮之事的正主。

當然,或許這是本人想得太多了,但兩種意義相較之下,反而兩種讀音都有某些可以套用之處。

而根據個人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廿五)再解「菀」和「莞」,那些縈繞不去的「暗香」,藏於胭脂與香料中的秘密〉和其他幾篇文章裡面,都說明了甄嬛在原著的名字是「甄玉嬛」,電視劇雖未就此名著墨,可是借鑑於楊貴妃歷史的情節,仍然不可以忽略。

既然「嬛」這個破音字有三種讀音,而且片段的情節內容也能搭上「ㄒㄩㄢ」(xuan),或「ㄑㄩㄥˊ」(qiong)的兩種意味,那麼將第三種借鑑於楊玉環的「ㄏㄨㄢˊ」(huan)代入電視劇,規避了上面兩種發音,避免如我這樣的觀眾從「歧音異義字」聯想到解釋各異的角度,不是更為妥切?

若非如此,為何電視劇《後宮甄嬛傳》在浣碧欲改名的同時,還要強調甄家的名門閨秀必須「從玉」又有「女字邊」,甄嬛這個長女卻沒有按照這樣的規律來命名?

換言之,原著小說的甄「嬛」這個字未必僅有一種發音,如新聞裡面說,內地記者訪問原著兼任編劇的流瀲紫小姐時,她也明白表示早就知曉不同的讀法,那麼改編為電視劇之所以採取了「ㄏㄨㄢˊ」(huan)這個讀音,其答案就很明顯了。

導演和編劇想必一致同意,讀為甄「嬛」的「ㄏㄨㄢˊ」(huan)這個讀音,絕對是最適合整體故事和情節需求的最後結論,也最符合這個角色的具體象徵性,無論是神似純元皇后,或者是其對手年世蘭(華妃)做為對照,還可以留給觀眾思索的更大空間。

還有一點,甄「嬛」的「ㄏㄨㄢˊ」(huan)這個讀音,其實設想她本身學養才華豐富的層面,說來也頗為貼切,因為「嫏嬛」是「天帝藏書的地方」,而女主角可以在電視劇中吟詩作對,看似文采斐然出眾,這不也是一種很美好的意象?

或者可以說,破音字來自於中國五千年以來許多語言的發音變化,好比現在要研究唐詩宋詞的人,最好必須懂得閩南語(河洛話)或客家話一樣,朝代遞嬗改變了官話的使用,族群的融合更增添了許多不同的字音和字義,所幸文字沒有變,只是多了更為豐富的解釋和發音罷了。

所以誰說「幾億人唸錯了甄嬛」呢?

好比明朝時期使用的官話是江浙語系,清朝的官話是北京腔,填詞寫詩的文人都得回頭去翻《廣韻》之類的專書,不然就很難理解「平、上、去、入」的古音韻律,而到了民國時甚至投票選舉「國語」,當官方使用的語言一再變動,許多破音字便出現了,從而倍增了文化更為深刻的語言包容度,卻始終保持了基本的「書同文」概念。

既然如此,各地方言不論,專注於一個具有三種基本標準讀音的「嬛」字,而不去體會一下電視劇情節的重點所在,或思考其中的文學意象,而僅僅從字典翻出一種答案,這是不是有些偏頗了?

然,這樣的「咬文嚼字」豈不是更辜負了這樣一齣好戲所能帶給觀眾的許多意義?

倘若再度回顧宋代詞人蔡伸的《一剪梅》,並且重覆去聆聽電視劇裡面皇上的台詞,就會發現這「嬛嬛一嫋楚宮腰。那更春來,玉減香消」兩句台詞,其實配音者嚴格說來也有發音的根本性錯誤。

因為「那更春來」的「那更」二字,正確講應該讀為「ㄋㄚˋ ㄍㄥˋ」(na geng)而非「ㄋㄚˇ ㄐㄧㄥ」(na jing)。

或許是普通話的口音問題,也可能是理解有差別,總之,「」發音為「ㄐㄧㄥ」(jing)的時候,其意義為「經歷、經過」,而「那更」「ㄋㄚˋ ㄍㄥˋ」(na geng)的意義則是「兼之、加上」,這樣纔符合蔡伸詞句裡面的意味。

前面有「嬛嬛一嫋楚宮腰」這樣的纖細意象,後面加上了「那更春來」使得美女一樣纖細單薄的梅樹凋零的「玉減香消」,這纔是詞人所寫下的甦醒時摟著睡美人的纖腰又瞧瞧梅花迎春落盡的「兩處無聊」的情景

蔡伸喜歡寫那些感時傷情的作品,他的詞頗有意思,順便推薦朋友們有空去賞析一二。

假使要繼續深究發音的問題,個人認為有些吹毛求疵。

各種讀音千千萬,畢竟在不同的時代,文字的發音會隨著不同的族群及主政者而改變,因此理解上需要一種寬容度,就如同本人在面對電視劇裡面混雜的簡體字與繁體字一樣,甚至偶有白字,都覺得是可以接受的小問題。

例如上面皇帝又有了這樣一句台詞,他唸為甄「ㄇ一ˋ」(Mi)。

雖則如此,許多發音上面的困惑,畢竟大家不是接受中文考試,沒有對錯的直接答案,因此假使想要斤斤計較小細節,那麼這樣的讀音問題,又會再度回到了歷史的高度。

甄宓的這個「宓」同樣是破音字,可讀為「ㄇ一ˋ」(Mi)或「ㄈㄨˊ」(Fu),《後宮甄嬛傳》裡面的皇上選擇了前者。

但哪個發音是正確的?

宓妃」相傳為伏羲氏(宓羲,也稱為「包羲」氏)之女,為洛水之神,《楚辭˙屈原˙離騷》就有一句:「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由於「豐隆」除了是雷神的代稱,同時具備「轟隆」諧音與象徵,更是人體小腿上的一個重要胃脈穴位,因此白話翻譯,目前共有兩種說法:一是我命令雷神豐隆帶我騰雲駕霧,尋找洛神宓妃在哪裡;我號令雲來到我的腳下,讓我可以騰雲駕霧去尋找洛神宓妃的所在地。)

豐隆穴的位置請看下圖:

宓妃」亦作「虙妃」。

「甄宓」是中山無極(河北省無極縣)人,所以稱之為「河北甄宓」也無妨。

不過,三國時期曹丕的甄夫人,其名字並非是「甄宓」,而是根據《洛神賦》穿鑿附會而來,因此讀為甄「宓」(ㄈㄨˊ)更為合理。

按照《洛神賦》的內容來對照「甄宓」和「宓妃」之間的關係,很顯然,用洛神與河伯、后羿之间的三角關係,再觀察甄宓、曹植與曹丕這對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無論是電視劇或者原著小說,就已經強烈暗示並借鑑了這樣一段悲劇傳說,故而女主角甄嬛會如此命名,想來也是兼任編劇的小說作者當初的設想。

只是這樣的對比,讓我又不免回想起甄「嬛」的發音,無論是電視劇少了兄弟、缺乏親人可依靠、孤單、愛人與愛恨交織的仇人也全都死了,就連六阿哥親兒子弘曕都要過繼給果親王一脈,那麼這樣的女主角,她即便擔任了聖母皇太后,此姝的結局不就是一個孤獨可憐的女子麼?

可是換個角度一想,《後宮甄嬛傳》或許也有一種自我期許的意味,希望原著能帶領觀者進入一番猶如覽觀「藏有奇書的仙境」那樣的感動,不也相當有意思?

而這個「嬛」字同時兼具三種意味與讀音,這般的意象,說來也是從體會小說改編為電視劇之後的特殊樂趣啊!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未經允許請勿隨意轉載。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7189604。本文原標題:《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十五)誰說甄「嬛」一定要唸甄「ㄒㄩㄢ」(xuan)?破音字和文學意象的關聯,因本報標題有字數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