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近期宣布加碼對美國的投資,引發各界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地緣政治影響的熱議。(圖/取自免費圖庫WUNDERSTOCK)
●林宣亦/清華大學學生
台積電近期宣布加碼對美國的投資,引發各界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與地緣政治影響的熱議。有人擔憂,這是否會削弱台灣在國際社會扮演的「矽盾效應」,前總統馬英九也寫文章提到「這是重大的國家安全危機,對國人的信心、兩岸關係與未來台灣在地緣政治的位置,都有重大負面影響。」本文將從政治及對台積電本身的影響分析此議題,是否因為台灣失去一大關鍵制衡因素後,加速兩岸統一的進程?
台積電「去台化」策略 兩岸統一風險增加
從「政治層面」來看,台積電毋庸置疑是台灣的重要戰略資產,因此也有許多人認為,美國維護台海的和平與穩定正是因為台灣如果成為戰場,將對世界的半導體供應鏈及經濟產生嚴重的衝擊。
在短期內,我認為台積電赴美投資並不會立即影響美中台三方關係。美國政府大力支持晶片產業的本地化發展,主要是為了降低對台灣高階晶片技術的依賴,確保自身的供應鏈安全。
同時,美國也不希望如果兩岸擦槍走火,中國可能試圖奪取台積電的技術與產能,美國民主黨眾議員莫頓(Seth Moulton)甚至曾在智庫研討會上,提出了「如果中國要入侵台灣,我們就要自己炸掉台積電」的想法,可見在這個半導體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的社會,台積電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長期來看,如果台積電逐步將先進製程的產能轉移至美國,台灣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影響力將大幅降低,這很可能會降低美國在兩岸發生戰爭時,協防台灣、維護台灣安全的可能性。
因此,一旦美國不再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甚至不再提供台灣軍事上的設備及武器,中國用武力統一台灣的成本降低,從而提高對台採取更強硬行動的可能性。
此外,在技術外流的部分,如果美國能夠複製台積電的製造模式和技術,那麼中國也可能會判斷,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再擁有無可取代的技術價值,進一步增加對台施壓的可能性。因此,長期來看,台積電的「去台化」策略,可能削弱台灣的戰略優勢,讓兩岸統一的風險增加。
▼長期來看,如果台積電逐步將先進製程的產能轉移至美國,台灣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影響力將大幅降低,這很可能會降低美國協防台灣、維護台灣安全的可能性。(圖/路透)
「矽盾效應」削弱 政府必須審慎應對
對台積電本身而言,透過赴美投資,可以降低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風險,同時避免美國對台灣晶片產業施加貿易限制、關稅。然而,美國建廠的成本比台灣高出許多,尤其是人力方面,美國高科技技術人才相對不足,加上台積電在台灣的成功,一直被認為和高工時、高工作量的「爆肝文化」有關,美國工程師是否適應這種文化、產出和在台灣一樣的獲利能力,都要先打上一個問號。
總結來說,若台積電持續將先進產能與供應鏈移轉美國,台灣的「矽盾效應」恐將削弱,美國對台的戰略依賴下降、中國對台施壓的空間可能擴大。
此外,產業鏈與人才外流可能影響台灣經濟競爭力,削弱台灣在國際上的籌碼,進一步提升統一風險。然而,我也認為台積電增加對美國的投資,這是公司內部的政策,更何況台積電並不是國營企業,因此也不能將此政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投射到台積電身上,所以如何讓企業在擴大投資與維持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台灣政府必須審慎應對的課題。
▼總統賴清德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召開記者會。(圖/記者陳家祥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若台積電持續將先進產能與供應鏈移轉美國,台灣的「矽盾效應」恐將削弱,美國對台的戰略依賴下降、中國對台施壓的空間可能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