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大陸農產品--施政應廣徵民意不能蠻幹

李武忠

媒體報導馬政府正全力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將設立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屆時原先禁止自中國進口的830項農產品不但可上岸加工,並可打上台灣品牌行銷世界,且其中十分之一可進入台灣市場。此舉勢將對台灣農業未來發展與生存造成深遠影響,也立即引發國內農民強烈反彈,要求馬政府應信守選前承諾暫緩設立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

農民會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由於國內農產品內需市場小且許多農產品具有替代性,其中售價高低是消費者選擇的重要考量。過去中國多項農產品透過東南亞國家以中轉方式進入台灣,不僅帶來食用安全問題還嚴重破壞市場行情,對本土農產品造成嚴重打擊殷鑑不遠。未來在沒有總量管制的情況下1/10的數量很可能會嚴重衝擊國內本土農產品的行銷,不宜輕易為之。特別是進入「自由經濟示範區」加工後產品將掛上在台灣加工製造標示,台灣品牌較為消費者所信賴在國際上可以賣得較高價格。同樣面對的是美國、日本、歐盟等國際主要農產品消費市場,由於生產成本較低,未來在市場競爭上將會較台灣本土農產品更具優勢,將進一步阻礙台灣農產品的外銷,也枉費政府每年花費大筆國外促銷經費。對於這些疑慮政府相關單位應該要對外作明確說明。

談判雙方本來就有讓有得才能成局,問題是政府不能老拿農業當犧牲品,要農民顧大局卻不顧農民的肚子,所給予的短暫救助金正如溫水煮青蛙讓台灣農業逐漸安樂死。更離奇的是身為農業大家長卻經常不與農民站在同一陣線(甚至還站在對立面)不幫農民發聲,讓農民感到孤苦無依,失去作為政府與農民間溝通的橋樑,加深人民與政府的疏離感。

近來政府對於攸關農民生計的措施均採由上而下的模式,事先未予農民團體、地方政府等做充分溝通,引發諸多民怨,施政效果遠不如預期,也導致馬總統與其行政團隊的民調滿意度跌落谷底。亡羊補牢政府應該重新檢討所有農產品(包含禁止自中國輸入的830項農產品),如果對台灣未來農業重點發展項目有抵觸甚至不利的產品(包含加工品)應暫緩進口,俟農政機關輔導台灣農民有足夠競爭力後再談開放。尤其對於影響農民生計的措施應該要先與農民團體、地方政府等做充分溝通尋求共識並備妥配套不能蠻幹,以免再失民心。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