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煌德/電玩電影改編的生與死

▲《音速小子》罕見打破電玩改編電影魔咒,不僅票房叫好,也同時獲得大眾好評。(圖/UIP提供)

●翁煌德/經營「無影無蹤粉專,現為時報週刊影評專欄作者、桃園光影電影館、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策展人。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

《音速小子》(Sonic the Hedgehog, 2020)上個月在美國上映,創下首週末5700萬美金紀錄,截自目前為止,全球票房已經突破一億美元。由於近年有太多電玩改編電影砸鍋,連同期的DC漫改電影《猛禽小隊:小丑女大解放》(Birds of Prey (and the Fantabulous Emancipation of One Harley Quinn) ,2020)的票房成績也不如預期,《音速小子》的出色表現確實令人跌破眼鏡。

其實該片上映期間適逢美國的總統紀念日四天連假,多少為電影增加不少利基。顯然這時走進戲院的家庭不太可能選擇《猛禽小隊:小丑女大解放》這種感覺會「教壞小孩」的電影,同期的闔家觀賞之作最吸引人的還是《音速小子》。而且說不定父母還比小孩更感興奮,畢竟這款SEGA(世嘉)出品的經典電玩是大家90年代的共同回憶。

▲電玩改編電影像是被下了魔咒一般,評價都以負評居多,圖為《超級瑪利歐兄弟》遊戲畫面(圖/翻攝自Abhishek Singh youtube)

電玩改編電影的「魔咒」

許多電影人的疑惑點在於,像漫畫這種觸及率小過電影的作品改編都能大獲成功,但電玩卻始終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到底過去的電玩改編電影出了什麼狀況?而《音速小子》的成功會開啟電玩改編電影的黃金時期嗎?

其實,答案其實相當明顯,漫畫與電影的根本差異在於,漫畫本身附帶完整的故事情節,如果能暢銷,就代表它通過了粉絲的考驗,足以成為一個有價值的IP。而大多數遊戲本身令人著迷的從來不是故事概念,例如誰知道《超級瑪利歐兄弟》有什麼劇情?一個成天跳來跳去的義大利裔水管工能有什麼精彩的故事?

因此,當美國人在90年代試圖將之改編成電影《超級瑪俐》(Super Mario Bros. ,1993)時,立刻遭遇到了極大的挫折。這是影史上首部依據遊戲改編而成的實景劇情片,執導經驗不足的導演夫妻檔洛基.摩頓(Rocky Morton)、安娜貝爾.揚克爾(Annabel Jankel)基本上想遵循原作精神,讓馬力歐維持義大利裔水管工的身分,並讓碧姬公主、庫巴魔王、耀西恐龍都有容身之地,但卻又不希望它只是完全的兒童電影。

於是兩人在開拍前改掉了原本老少咸宜的劇本,將劇情設定成紐約水管工人馬力歐兄弟為了英雄救美而來到了恐龍尚未滅絕的地下王國,為了創造出獵奇感,竟讓馬力歐兄弟光顧脫衣女郎店,場面令人瞠目結舌。最後成品顯得混亂不堪,本片最終回收不到成本的一半,當時曾被公認為史上最爛電影之一,男主角鮑伯.霍金斯(Bob Hoskins)、丹尼斯.霍柏(Dennis Hopper)都曾公開指稱本片是他們從影以來的污點。雖然近年逐漸出現粉絲將之拱為邪典電影(Cult Film),試圖為影片翻案,但電影當時的票房失敗卻也是事實。

▲《超級瑪俐》電影後一年,《快打旋風》電影就獲得票房成功,但評價依舊不佳,圖為快打旋風遊戲畫面(圖/遊戲廠商提供)

但在《超級瑪俐》後一年,改編自日本卡普空公司同名遊戲的《快打旋風》(Street Fighter ,1994)便獲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績,導演史提芬.狄.蘇沙(Steven E. de Souza)從《超級瑪俐》的失敗中汲取了教訓,決定盡量依照原作設定,並請來武打明星尚-克勞德.范.達美(Jean-Claude Van Damme)加盟,確保原作的武打元素不會失真。雖然作品收穫一億美元票房,但卻被觀眾與影評人罵得一文不值,凌亂而廉價的場景設計與角色刻畫,使之成為眾矢之的。

90年代初的電玩電影改編不是票房失利就是評價失足,同一時期的失敗之作還包括改編自Technōs Japan公司遊戲同名遊戲的《雙龍奇兵》(Double Dragon ,1994)。唯一勉強過關的作品應該是改編自美國遊戲廠商Midway同名武打遊戲的《魔宮帝國》(Mortal Kombat ,1995),雖然票房長紅,但口碑依然不佳,兩年之後的失敗續集直接宣告了這個系列的死刑。

90年代末期,日本遊戲開發商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始動工將旗下招牌遊戲《Final Fantasy》改編為電影版,一舉延攬超過兩百名電腦美術工程師,並在夏威夷建置了一座由 960 台工作站級電腦構成的運算農場,試圖創造一個完全擬真的動畫畫面。

▲儘管近年一些電玩改編電影收益表現不俗,但鮮少獲得影評人好評,圖為《古墓奇兵》劇照。(圖/華納兄弟提供)

原本打算在千禧年創造一波電玩電影逆襲,但成品《太空戰士》(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 ,2001)卻創下了史詩性的票房慘敗,8500萬美金票房才勉強超過成本一半。評論家普遍認為畫面過度強調擬真卻又不可能達到完美,使觀者感覺噁心不適,驗證了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即人類會對與他們相似到特定程度之機器人產生排斥反應。。

電玩改編電影固然面臨一連串重創,但在新世紀仍出現了《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這樣長壽的六集電影系列,包括《古墓奇兵》(Lara Croft: Tomb Raider ,2001)、《沉默之丘》(Silent Hill ,2006)、《波斯王子:時之刃》(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 ,2010)《魔獸:崛起》(Warcraft ,2016)、《刺客教條》(Assassin's Creed ,2016)、《毀滅大作戰》(Rampage ,2018)等作的全球票房以及後續發行收益表現亦屬不俗,但上述沒有一部電影能在影評人權威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達到50%以上的評分,評價奇差。電玩改編的實景電影不可能拍出好片幾乎已經成了一種魔咒。

▲《名偵探皮卡丘》和《音速小子》的成功會鼓勵更多電玩改編電影的誕生。(圖/華納兄弟提供)

《名偵探皮卡丘》和《音速小子》開闢的可能性

可說是史上第一部讓人感受到電玩遊戲改編電影有機會殺出一條活路的,是《精靈寶可夢》系列的衍生同名作品《名偵探皮卡丘》(Detective Pikachu ,2019)。或許受惠之前的《精靈寶可夢GO》風潮,許多觀眾對可愛的精靈寶可夢們有基本認知,搭配完美的視覺效果呈現以及出色的原作劇本、精緻的世界觀塑造,不僅喚起老玩家的回憶,也能吸引新世代觀眾的注目。對照便宜行事的《超級瑪俐》,更可從許多細節看見製作方對原作的喜愛,而非騙小孩撈錢之作。

《音速小子》獲得接受的難度其實比《名偵探皮卡丘》更為高,因為原作遊戲的成功與原作故事關係不大,而是遊玩的體驗以及角色形象塑造。所幸編導顯然找對了劇本方向,以搭擋片(Buddy film)作為影片元素(與《名偵探皮卡丘》相同),描述避居地球的孤獨外星人音速小子與純樸美國警察的冒險旅程,兩人逗趣的性格對照以及飾演反派蛋頭博士的金.凱瑞(Jim Carrey)強大的個人喜劇魅力,實在令人目不轉睛。

進一步甚至可以發現可愛的音速小子其實象徵了美國1100萬名非法移民,長期定居美國、操著標準英語、熱愛美國文化的音速小子很可能比自以為是、財大氣粗的蛋頭博士更具備美國精神,編導的隱喻昭然若揭。此外,製作團隊也將原作的音速小子特色也都原封不動擺放進電影之中,尤其是外貌,之前舊的擬真造型遭受網友圍攻,片方從善如流進行整形,成果讓觀眾大為滿意。

預計《名偵探皮卡丘》和《音速小子》都會繼續開創其世界觀,坐穩電玩改編電影的金字之作。筆者認為這兩部作品的成功肯定會鼓勵更多電玩改編電影的誕生,但是否能都能獲得同等成功,也就未必。許多電玩改編電影太遷就原作而擔心遊戲迷,或是太遷就原作而遠離非電玩迷,其實所面臨的挑戰與文學、漫畫改編電影是完全相同的。

▲電玩提供玩家探索的權利,但電影無法提供這樣的體驗,無法轉化這項差異,成為許多作品之的致命傷,圖為《刺客教條》遊戲畫面。(圖/廠商提供)

而有異於文學與漫畫,電玩的特色在於玩家有自我去探索的權力,無論是開放式的養成遊戲抑或強調一關破一關封閉式遊戲體驗,都是玩家自行動手來操作,但電影改編其實抹滅了這個可能性,這是許多電玩改編電影令人感到不適應的原因。

此外,遊戲本身就會提供畫面,沒有給人什麼想像空間,由真人演出的電影版如何讓人感覺不違和而怪誕(像《超級瑪俐》和《快打旋風》那樣),其實往往難解。總歸一句,未來的電影工作者能否將電玩轉化為適合電影的體裁,其實才是致勝關鍵。

《名偵探皮卡丘》和《音速小子》的成功其實一次打開了兩個可能性,前者依循原作,後者顛覆原作,卻都受到全球影迷的歡迎。好萊塢自《超級瑪俐》以來整整摸索了25年,總算迎來成果,不敢說未來的電玩改編電影都會清一色成功,但相信我們會將會看到比過去更多成功的嘗試。

註:本文以探討真人演出的美國實景電影遊戲改編為主,不討論遊戲改編之動畫電影。

熱門推薦》

►【看劇人生】《金牌救援》燃燒棒球魂拯救墊底球隊

►原來《愛的迫降》南北韓用詞差異這麼大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