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壁壘調查 經濟問題不應泛政治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過去這幾年,兩岸的難題就在於「經濟問題泛政治化,政治問題無共識」,致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

● 游士儀/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數據中心副召集人

前日中國大陸對台灣發起貿易壁壘調查,涉及商品項目高達2455項。該議題很快又從兩岸經貿議題上升到政治議題。經濟部對此事件稱「未接獲通知」;行政院出來喊話「別以經濟干預政治」,政府的回應除了令人擔憂兩岸間溝通管道是否順暢外,我們也想問:這次的貿易壁壘調查到底出在經濟還是政治?

馬政府時期:先經濟後政治

過去這幾年,兩岸的難題就在於「經濟問題泛政治化,政治問題無共識」,致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這樣的困境在馬時代也存在,當時的處理原則是「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循序漸進」,也因此台灣與中國大陸簽訂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儘管ECFA只有早收清單的項目實施,然而自實施開始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累積減免關稅金額高達88.21億美元,台灣對中國大陸累積減免關稅金額為8.89億美元,誰得利誰讓利?數字都會說話。

▲ 2011年到2022年3月早收清單項目與關稅減免。(資料來源:經濟部)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蔡政府時期:經濟干預政治?

自2021年開始,中國大陸以「驗出有害生物」為由,禁止進口台灣鳳梨開始,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市場前景變得混沌。政府或民間單位鼓吹用內銷解決問題,甚至許多政治人物大打「反中牌」謀求政治利益,然而風波過後,後續的檢疫與談判問題,卻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政府提出:台灣出口不應集中在單一市場,然而台灣鳳梨銷售日本,同樣因害蟲問題而造成經濟損害,代表相同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外銷其他地方一樣會受到阻礙。鳳梨禁運風波後,中國大陸又陸續禁止釋迦、蓮霧、石斑魚、各種水產品等,每次政府對待問題的操作手法都一樣,不是「吃暴石斑魚(或其他種商品)」,就是批評中國大陸不主動通知,再來就是泛政治化操作,問題仍然沒解決。這次的「貿易壁壘2455項」,是否還會這樣操作呢?我們實在很憂心。

▲▼鳳梨,水果,水果攤,果農,一日五蔬果。(圖/記者姜國輝攝)

▲ 中國大陸曾在2021年3月1日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圖/記者姜國輝攝)

經濟問題針對經濟問題解決

兩岸都是WTO的成員國,根據WTO的規範要有互惠的待遇,且不得有貿易歧視。然而自2001年兩岸都入WTO之後,台灣以「兩岸地緣接近,農產品同質性高」等緣由,對中國大陸進口台灣的農產品設有諸多限制,本就不符合WTO規範的最惠國待遇原則,此問題已存在二十餘年,中國大陸在此時對台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應該問的是「為何在此時啟動調查」,而不是「為什麼發動調查」。

用對話代替喊話 互利共榮與和平

中國大陸是亞洲最大經濟體,台灣又是以出口導向為經濟發展的主軸,兩岸間經貿往來無可避免,有往來就可能存在糾紛。可惜的是每次糾紛對象是中國大陸,經貿問題很容易就泛政治化,從單一農產品禁止,擴大到2455項貿易壁壘調查,接下來ECFA是否會終止?非常令人憂心,儘管ECFA早收清單中農產品金額不大,但對維持農民生計卻有很大的影響;ECFA的工業產品都以傳統產業為主,機械公會也表示,台灣目前無法加入RCEP,卻也已經感受到其他競爭國的壓力,若ECFA取消的話,機械業每年損失的營業額約5億美元。對此,筆者仍呼籲兩岸要用對話代替喊話,經濟上要互利共榮維持和平。

▲ 儘管ECFA早收清單中農產品金額不大,但對維持農民生計卻有很大的影響。(圖/翻攝自經濟部官網)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游士儀

游士儀 游士儀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趨勢暨數據中心副召集人。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