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採取「類冷和」 對台灣試行「類中立」

我們想讓你知道…在拜登政府面對內外壓力,焦慮不安之際,「類冷和」與「類中立」均為權宜措施。台灣不必太過入戲,而須查其言、觀其行。

▲拜登 習近平 。(圖/路透,合成圖)

▲美國的抗中政策從川普時代開始,已經走了5年。這一路顛簸踽行,沒給美國帶來什麼好處,倒是對全球政經情勢造成廣泛嚴重的衝擊。(圖/路透,合成圖)

●趙麟/前大使、清華大學副教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訪問北京後,中美南海機、艦對峙如常。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會見印度總理莫迪重提印太戰略,卻不敢明言針對中國。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則於本月初專程來台,分別與台灣大選的三黨總統參選人晤談,強調美國保持中立、絕不選邊。

上文簡言之:美國對於中國將採取「類冷和」的政策,對於台灣則試行「類中立」的做法。至少,目前表面上是這樣。

美國的抗中政策從川普時代開始,已經走了5年。這一路顛簸踽行,沒給美國帶來什麼好處,倒是對全球政經情勢造成廣泛嚴重的衝擊。至於扮演美國抗中馬前卒的台灣,蔡政府的劣政比比皆是,唯一打滿分的就是「一路親美」。因此美國支持民進黨的立場,人盡皆知。

如今美國開始微調上述政策,何以故?

首先是美國在全球的地緣政治考量:雖然大陸在南海的軍事化擴張日亟,美國進行軍力抵制,認為師出有名。但是東亞各國卻不見得買帳,而且認為中國的影響力已經逐漸超過美國。

研究與民調顯示 中國是東南亞主要的經濟與政治戰略力量

日前亞洲有兩項重要研究結果,未見台灣媒體報導。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在題為《亞洲權力快照:中國和美國在東南亞》的報告中,對兩國的區域影響力進行四類排名:經濟關係、國防網路、外交影響力和文化影響力。報告的結論是:美國「在過去5年中,在所有四個方面都落後於中國」。同樣地,新加坡ISEAS-Yusof Ishak研究所在一項民調中也發現:多數東南亞受訪者認為中國現在是東南亞最主要的經濟與政治戰略力量。

除了亞洲,其他地區也見外溢效應。俄烏戰事消融了歐洲各國原有對美國的支持,前者反而寄望中國調停俄烏戰事。中東方面,中國在促成伊沙兩國復交後,日前習近平還聲言願意協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的陳年舊帳。加上日前馬斯克、庫克與蓋茲等企業大咖先後訪中,洽談「疫後合作」。在全球各地,中國靜悄悄地以「和平與經濟」大國的姿態崛起,讓拜登上任時的大話「美國回來了」,顯得格外諷刺。

抗中政策在美國叫好 全球卻不叫座

美諺有云:「打不過就合作」。美國還不至於與中國合作,但拜登政府的「抗中政策」在美國叫好、全球卻不叫座的情況下,能不改弦更張嗎?何況美國大選中的另一要角川普,也在虎視眈眈地看這場他引來的好戲呢!

其次談到台灣:民進黨隨著去年九合一選舉的大敗,「抗中保台」與「芒果乾」的老梗已不再有效。賴清德的競選口號改採「和平保台」,但效果不彰,綠營基本盤從原有的4成降到3成多,大量親綠的台灣年輕選民大多轉向支持柯文哲。國民黨的侯友宜被徵召後,民調下跌,加上該黨內部習於「捧強勝過援弱」,再度流出棄保與防磚傳聞。

這些變化美國都看在眼裡,羅森柏格主席離台後的此間幾次民調,顯示2024年的台灣大選將形成差距不大的「三腳督」。美國公開表示不選邊,除了延續外交傳統之外,也在觀照台灣現實,早點撇清責任。

美國外交政策重短利 台灣不必太過入戲

近百年來美國的外交政策始終是在世局變化之中進行調整,不顧原則僅重短利。二戰前後對德、日兩國態度丕變、韓戰及越戰改打「有限戰爭」,都是令世人痛心的記憶;遑論早年的與台斷交、近期的阿富汗撤軍。

今天拜登政府面對內外壓力,焦慮不安之際,「類冷和」與「類中立」均為權宜措施。我們不必太過入戲,而須查其言、觀其行。畢竟,當我們的總統參選人被AIT官員面試之後,也該輪到「台灣人民面試美國政府」了!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中時新聞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