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麟/全球化從迷思到迷途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公開抨擊,美國拜登政府對中國的科技抵制措施完全站在美國利益與安全的角度著眼,已經違反「全球化」的初衷。這是繼他去年年終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喊出「全球化已死」後,又一高亢的呼籲。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記者湯興漢攝)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7月4日公開發表演說,再談全球化。張忠謀對於去年底參加台積電亞利桑那廠裝機典禮時,美國總統拜登一句「美國工會也回來了」,讓他聽了有點刺耳;張忠謀提出,全球化的趨勢已經被重新定義,那就是在不傷害本國安全及經濟領先的前提之下,允許本國企業在國外牟利,對此張忠謀則反問,這樣還能算是全球化嗎?。(圖/記者湯興漢攝)

●趙麟/前大使、民眾黨大陸事務委員會主委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公開抨擊,美國拜登政府對中國的科技抵制措施完全站在美國利益與安全的角度著眼,已經違反「全球化」的初衷。這是繼他去年年終在美國亞利桑納州喊出「全球化已死」後,又一高亢的呼籲。台灣「護國山神」的語重心長,值得為文探討。

全球化不是高深學問 而是美國打造的迷思

這些年來,關於全球化的討論文章多如汗牛充棟。事實上,「全球化」不是一個高深的理論或學說,而是美國打造的迷思。

西方工業革命加速歐洲殖民強權開始進入非、亞、中南美地區擴張,可說是全球化的「原型版」。依該邏輯,英國清教徒移民新大陸,甚至清朝末年列強侵略中國在內,都算是所謂「全球化」的進程。其間的共同特色就是經濟驅動,牽出的軍事政治效應大多是「附帶損害」。

二戰後的世局,雖然受到美蘇冷戰的影響,仍然造就了若干新興經濟體的出現,尤其「亞洲四小龍」蔚為典範。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變成舉世獨強,本想大張旗鼓地打造一個全球「美國化」(Americanization)的世代;但是惟恐高調招致反彈,因此取代以「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名詞,從學術界廣為宣傳。

▲▼美國總統拜登(中)與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右)。(圖/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中)去年十二月出席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機台進廠典禮,由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與董事長劉德音(右)陪同。(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全球化一詞問世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鼓吹全球在首惡蘇聯瓦解後,應當建立「全球主義」(Globalism),建構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社會」(Global society)。尤其美國極力推廣的自由貿易,一度被譽為提高經濟效率,可在發展中國家創造繁榮。但由於美國的強勢做法及若干第三世界國家制度上的不同,結果造成後者資源被掠奪感上升及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得「全球社會」變成「全球市場」(Global market)。兩者不同點在於:前者涵蓋人文情懷,後者則強調優勝劣敗,純以現實利益考量。對於弱勢地區而言,全球化變成「迷思」,除了音譯「Myth」(神話)與「Misconception」(誤解)以外,也隱含二字的綜合意義。

如今過了30多年,全球化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八大衝擊」:2001年911事件、2008年金融海嘯、2010年中國崛起、2016年英國通過脫歐、2017年川普執政、2018年美中抗爭、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2022年俄烏戰爭。

前述「八大事件」,包含了民族糾紛、社會對立、政治分歧、經濟危機、戰爭人禍與瘟疫天災,可說是集合世間禍端之大成。在此情況之下,全球化的原有風貌與內涵,已被衝擊得面目全非、遍體鱗傷。

美國當初秉持著全球化的理想,協助中國加入WTO,結果促成今日中國崛起與其抗衡,心中五味雜陳。而今日晶片科技與AI盛行,中國急起直追,美國雖然尋求與中和緩關係,但基於前車之鑑,在防中的心理下,自然訂出「在不傷害國家安全、不傷害本國經濟領先」作為美中貿易的條件。從全球化一路走來的背景觀察,並未違反國際關係講求利害的基本通則;尤其以美國的立場說出此話,不足為奇。

美中對抗外溢效應 世界秩序變成世界失序

時至今日,國際局勢變化的劇烈勝於以往。美中對抗帶來的外溢效應結果,世界秩序(The world order)變成「世界失序」(The world disorder)。傳統的國際政經理論與價值標準,諸如自由經濟主義等皆已退潮;甚至台灣奉為圭臬的「美式民主」(American democracy),已在全球各地遭遇挑戰。美國正逐漸改變她往昔訂定的國際規則,包含全球化在內。無論世人如何將之重新命名,「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或者「再全球化」,都是自圓其說,還是美國做了算!

當然,這種結果一定不符合張創辦人的全球企業理想。但他在蔡政府一片媚美的政策氛圍中,言人所不敢言,已具備了過人的勇氣。只是,他去年底在台積電亞利桑納州開廠移機典禮上,眼見現場飄揚美國國旗與州旗,卻不見中華民國國旗與台積電Logo標誌時,就應該體會出美國的心態了!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中時新聞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