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202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30歲以下青年平均年所得約為53.57萬元,月薪約為4.46萬元,創下新高紀錄。(圖/記者周宸亘攝)
● 文/畢德歐夫
看到前天一則新聞〈你有嗎? 未滿30歲去年平均收入53.57萬創新高〉,相當引人注目:
「主計總處公布202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2022年所得收入者人數約1594.23萬人,平均所得收入為70.4萬元,平均每月所得為5.9萬元;而30歲以下青年平均年所得約為53.57萬元,月薪約為4.46萬元,創下新高紀錄,各年齡層所得收入也都創下歷年新高。」
看到這樣的統計資料,相信不少讀者朋友也會覺得納悶,因為年平均收入70.4萬,每月5.9萬,這肯定有很多人沒達到這個數字,到底怎麼回事?
平均算法易失真 看中位數才有用
用平均的算法本來就容易失真,不用太認真看待,應該要看中位數比較準確,例如一個酒吧中有20位普通上班族在喝酒,他們這20個人平均年收為80萬,突然比爾蓋茲走進去也喝幾杯,這時候這21個人的平均年收就突然拉到天上去了。酒吧老闆大放廣告,宣稱會來這家酒吧喝酒的客人,平均年收入都是破億美元,這就是一種似是而非的雜訊。
▲ 用平均的算法本來就容易失真,應該要看中位數比較準確。(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而中位數則是從最高排到最低,依序排列,直接看最中間的那個數字,這樣就最準了,例如台灣2300萬人,有1594萬人有收入,那正中間的那個人數字是多少,差不多就是自己應該要努力站上去的標準。目前記得公布的數字是50.6萬。
最令人納悶的是未滿30歲青年平均月薪44.6K
這個新聞令人納悶的倒不是那個70.4萬,而是「30歲以下青年平均年所得約為53.57萬元,月薪約為4.46萬元,創下新高紀錄」這段,因為我們深知,台灣碩士已經滿街跑,大多數人22歲大學畢業,空窗期兩年,24歲開始工作,或者研究所畢業後,也抓求職空窗期兩年,那就是26歲開始工作。
出社會不久,月薪就達4.46萬,這邊就明顯有點奇怪。又不是每個人都在科學園區上班,而且上班不到四年,這收入跟我們認知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再深入查證這個統計的內容組成,究竟怎麼算的,看到報導後就水落石出,恍然大悟。
「關鍵是統計了受雇者,也就是上班族之外,還把『創業者』給納進來。像是呂先生30歲創業,生意好的時候月薪拿6、7萬元,另外包含租金收入、投資、存款利息收入等等。」
▲ 作生意有賺有賠,並不是這個月賺10萬,收入並不固定。(圖/Netflix提供)
因為我們一般所認知到的「薪資」,就是在講受薪階級,並不包含當老闆的才對,作生意難免有大、小月,而且有賺有賠,並不是這個月賺10萬,下個月保證就10萬,尤其餐飲店,夏天手搖飲店賺很大,可是到冬天就衰退很多,冰店更不用說了。至於像是薑母鴨、麻油雞店,夏天業績也會掉很多。
因此30歲以下的人,每月4.46萬的平均是這樣得來的,從這樣的推導演練,只是幫助讀者,先放下情緒,不要看到任何新聞就起很大的情緒反應,要知道網路上的新聞有8成以上都是雜訊,並非有用資訊。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我的薪水根本沒達平均」 不妨從職涯發展去思考
當這類新聞底下留言罵聲四起的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深入理解這組成的由來,而且網路上的謾罵是沒有意義的,反而容易顯露出自己的短處,例如:
「沒有4.5萬的話,國家要補給我嗎?」
「屁啦!我周圍朋友沒半個有4萬以上。XXX」
30歲以下的人薪資往往最低,這是正常的,除非是自行創業,而且「要成功」,要不然常見台灣人的薪資巔峰會落在45~55歲,這年紀差不多也是各公司的高層主管職,或者是資深業務員累積最多人脈的時候,從主計處統計資料來看,45~54歲平均年所得為92萬3031元,的確也符合我們的印象。
▲ 「只要是領薪水就是打工仔,只是分為高級還普通」這話其實只對了一半。(圖/資料照)
有人說:「只要是領薪水就是打工仔,只是分為高級還普通」,這句話說對一半,卻忘了當老闆就是要扛虧損風險,但打工不需要,頂多離職換工作就好。資本主義就是這樣,扛了最多的風險,就是拿走最大的利潤,要不然就沒有人會想要去冒風險了。
股票市場讓人感到刺激,因為台灣的職場低薪文化已久,買賣股票的爽感,那輸贏即便只有幾千幾萬,都讓人覺得很過癮,彷彿隨便都能比工作的薪水高,因此走上這條不歸路,甚至放棄了上班工作。股市多空循環是必然,沒有永遠在上漲的盤,也沒有一直跌的股市,這中間的循環洗禮多看幾次就好。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主計總處日前公布202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30歲以下青年平均月薪約為4.46萬元,創下新高紀錄。關鍵是除了統計上班族之外,還把「創業者」給納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