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地記者談台灣媒體

▲埃及當地時間2013年8月14日,一名勇敢女子隻身抵擋推土機前行,保護受傷倒地青年。下圖均與埃及有關。(圖/CFP)

洪仁義

談戰地記者。我把「戰地記者」的範圍再放寬些,想談的是那些深入險地的記者,像到別人的國家裡採訪政變或動亂等等的政治事件。

戰地記者的概念,對我們而言,是難以想像也無法想像,怎麼會有人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取去採訪一個你可能一輩子未曾去過或非常陌生的國度,這樣的行為有何意義?

從這個角度思考,至少可以回應台灣媒體兩個層面的議題;一個是媒體的國際觀,另一種是當記者的意義所在。

當然,這不是在談述「新聞倫理」那種教條式的宣言,那沒有意義。

普立茲新聞獎,一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獎項,是許多記者夢寐以求的榮耀,雖然這個獎項大都是美國人頒給自己人。觀察普立茲獎得主普遍作品的特質,許多是來自於戰場記者拍攝的作品,這個現象剛好可以回答前面我所提的問題:戰場記者的意義何在?

願 意深入危難之地的戰場記者,如果沒有一股熱情與信念,早便臨陣脫逃,基本上,我相信他們都具有共同這樣的信念,深信人權的價值的普世化,不分種族、宗教與 階級,一種人道主義的關懷(這是普立茲獎的作品皆表現出的特色與理念) ;堅信真相可以解放苦難,醜露與黑暗惟有在陽光攤開下得以消除,相信自己有那麼一點的機會可以改變世界;一張照片不算什麼,也幫不了受難者,但透過一張圖 片喚起世界千千萬萬人的良心,這股凝聚的輿論力量,至少讓壓迫者有所退讓或要求被動的國際社會伸出援手,不再無動於衷。支撐那些戰地記者願意不顧自己安 危,隻身去採訪陌生的人群,遙遠的國度,沒有榮耀與信念,恐怕是熬不過來。    

所以在台灣當記者,榮耀何在?信念何在?亦或是榮耀與信念皆為癡人說?記者的榮顯僅於他們的「特權」地位。

我 無法想像當記者可以沒有熱情與想法,僅是為了養家糊口那太不值,因為有更好的行業可以選擇,有時候看到記者的作品會替他們感到深沉的悲哀,好歹也是大學畢 業出身,當記者報導某家速食店薯條少幾根,或是一碗麵少多少塊肉,我不知道他們在午夜夢迴時會不會深嘆一口悲哀,夜深人靜時輾轉難眠,因為自己把自己作賤 到如此田地,還是毫不所動,哀莫大於心死。

在記者的字典裡大概找不到「羞愧」這兩個字,台灣的記者根本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事,在社會的位置扮演什麼角色。

記者就是社會的知識份子,這個解釋指的是記者在社會結構的位置,而非本質,現在的現象是「一群非知識份子占據著知識份子的位置」,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流氓,也 許有人會認為這樣把新聞界的沉淪現象,歸究於「個人」層面有失公允,未考慮媒體商業化及勞動條件惡劣等制度結構層次,我認為,結構面的分析當然有它一定的 道理,不過制度面的缺失不能拿來當做媒體人自我沉淪的藉口,因為媒體人的墮落已經超乎一般最基本的水準 ;舉個例子來說,現代的年輕記者的素質令人不敢恭維,老記者當初所處的媒體環境(黨政軍的威權年代)比起現在的環境恐怕更惡劣,但兩個世代的水準卻有極大 的落差,依我看,過去身處威權時代的記者,有想法也敢試圖去衝撞體制;現今的年輕記者雖然有著桀驁不馴的青年人特質,卻相對保守與安於現狀,用尼采的話來 說,像是一群已被機構所馴化的綿羊。

新聞節目乏善可陳,一個小時把它算下來,扣除三到四條的垃圾新聞(美食新聞),扣掉幾條重覆的新聞(死 追爛打的鬼撞牆的新聞),再去掉幾則幽默的網路新聞(除了笑點沒有其他價值的新聞),剩下有實質的東西所剩無幾,這就就是我們的新聞節目。國際新聞反倒像是陪襯的,居然比美食報導還要少,觀察一個國家的人民有沒有國際觀的指標,最基本就是去分析媒體所報導國際新聞的數量,很遺憾,台灣媒體報導國際新聞的數量正可說明一切。

媒體願意把記者派駐在戰亂國家有幾個表徵,就政治上,代表這個國家在國際舞台有一定的影響力,某種程度的強國;對民主國家而言,便是推行人權價值普及化,是一種深化民主的作為;視野上,國家的性格多少會反映人民的氣度,人民有較寬廣的世界觀與開闊的視野;對媒體而言,則提升 了媒體的高度與解讀事情的能力,並強化記者的信念與素質;依全球化來看,對國際事務的深刻了解,有助於國家與人民做出正確的判斷與因應的行動,保持一定競 爭力。

出遊再多的國家,英語能力說的再流利,缺乏了解與關懷他人國家的能力,國際觀的培養淪為空談。

進一步說,台灣其實是一 個非常自卑的國家(也許你不能同意),這個論斷有其根據,因為我們是如此渴望能受到外國人(尤其歐美)的關注,對於國家在國際空間施展有限連帶長期影響人民的思惟,一種劃地自限與固步自封的心態,但其實國家與市民社會可以分開來看,「弱國家」也可以有「強社會」,看起來這個政經因素似乎也是影響台灣媒體缺乏國際觀的因素。

★ 聲明:圖片由CFP視覺中國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作者洪仁義。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