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古板」運用「三民主義」 只會讓國民黨遠離台灣民心、民意

▲侯友宜赴國會山莊拜會參議員。(圖/記者鄭佩玟攝)

▲侯友宜美國行,赴國會山莊拜會參議員。(圖/ETtoday資料照)

● 韋安/資深媒體人

侯友宜訪美行中,用「民有、民治、民享」,來表述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引來綠營的批評和「嘲諷」。指侯「搞錯了」,誤把出自林肯的格言,與國父的「民族、民權、民生」,混淆不清。

筆者因此在臉書上寫了篇短文,也來議論一番。認為侯的應用其實恰當,「並沒有錯」。不過,今天有臉友卻來「打臉」,以一篇《老孫侃時政》的評論為依據,批評筆者「硬拗」,而且「不懂裝懂,鬧笑話了」。

本來以為都過去了,結果有人還是為這種「小事情」放不下,只好再多寫一篇,繼續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臉友發來《老孫侃時政》的評論標題為:

「民有、民治、民享」與「民族、民權、民生」一回事 ?

其文中論述道:

(「三民主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創見,而三民主義是奠基於同盟會的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除韃虜與恢復中華就是民族主義,創立民國是民權主義,平均地權則是民生主義。雖然民族、民權、民生和民有、民治、民享在理念上有相近之處,但兩者的源起不同,自不該混為一談。作為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及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侯友宜,理當對此有深刻且清晰的認知,但所表示出來的卻是陌生與無知,難不成他們認為是孫中山抄襲林肯嗎?這還真是把林肯的稿費給了國父了。)

而筆者在先前的臉書文中,是這樣寫的:

(媒體「白字黑字」都看不懂,亂抹黑!?

有媒體報導:

「錯把林肯當孫文!侯友宜︰三民主義是『民有、民治、民享』」

但是在《國父全集》中,白字黑字寫著:三主義之內容,亦可謂之『民有、民治、民享』

根據《國父全集》第三冊中收錄的〈黨員須宣傳革命主義〉,(孫中山在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在梧州對中國國民黨員演講之演講稿)中指出三民主義是:

「吾黨之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種。此三主義之內容,亦可謂之『民有、民治、民享』,與自由、平等、博愛無異,故所向有功。以名言之,可稱民有、民治、民享。」

「民有、民治、民享」同樣是國父對三民主義利於中國百姓,更能理解的說法。根本就沒有錯!

「老孫」文字看起來言之鑿鑿,好像很有道理,但有「兩大問題」: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算不上很用功;二、過於「古板」思維,與時代完全脫節。

在三民主義「教科書」《國父全集》中,白字黑字寫著:三主義之內容,亦可謂之「民有、民治、民享」。而且,為什麼會這樣?並非後世編纂《國父全集》者的「發明」。

因為此說出自,孫中山在民國十年十一月,於梧州對中國國民黨員演講之演講稿,稿中有寫:

「吾黨之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種。此三主義之內容,亦可謂之『民有、民治、民享』」。

「老孫」只知其一,「民有、民治、民享」是林肯的格言。但恐怕不知其二,國父曾教導同志們,可把這句話也等同於三民主義來替代使用。也可能因此,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就引用了「民有、民治、民享」這句話,而且並沒有註明,這是林肯說的。(沒人質疑其中有無抄襲之嫌疑)

「老孫」若有意見,應該去追究國父當年為什麼有這樣的「創意」,而不是來責備朱立倫和侯友宜,來延續國父的思想脈絡。還有一點,朱和侯本人或他們的幕僚,不可能不知道「民族、民權、民生」和「民有、民治、民享」出處原創者不同。

但是,在當今的台灣現實中,國父原創原生的「民族、民權、民生」,其中「民族」一意頗為敏感和尷尬。「驅除韃虜與恢復中華就是民族主義」,是非常「古板」過時的論調,當今要如何解釋及合理化?

現在的台灣,有仍自認為「中華民族」者。也有支持台獨者,則自認為是「台灣民族」。還有,國父發明三民主義時,台灣十幾個原住民民族,並沒有被納入成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用「民有、民治、民享」來表述三民主義,可說也是為了避免挑起各種「民族對立和矛盾」,不要引發「驅除韃虜」之不良聯想的權宜考量。

理論教條是死的,人是活的。用「古板」思維,一定要以「民族、民權、民生」來代表三民主義,只會讓國民黨遠離台灣現實民情、民意,無法接地氣。應該學習一百多年前的國父,懂得靈活地借林肯的智慧,來務實變通地宣揚理念。這樣,才會讓「三民主義」在台灣能長存永續。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