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業餘選手在奧運奪牌 運動員養成有更多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相較於少數極權國家用舉國之力培養菁英運動員為國爭光的模式,台灣也許可以想想,未來代表台灣出賽的運動員有更多不同的背景?有更多不同的培養路徑?

▲ 杭州亞運於9月23日開幕。(圖/路透)

● 徐正賢/台灣運動產業協會理事長

杭州亞運23日開幕後,今天進入到第五天的賽事,前幾天的賽事,台灣代表隊都有金牌入帳,除了各家媒體的報導,社交媒體上也有非常多的討論,杭州亞運儼然成為這幾天最熱門的議題。

這次杭州亞運,台灣代表隊派出 524 名選手出賽,競技運動非常現實,524 名選手中,能奪牌的、能獲得媒體和大眾關注的,一定是相對少數的,相較於奪牌後的風光,沒有奪牌的選手,在面對比賽成果不如預期,以及回國後學業銜接、就業等後續規劃,可以想像的,亞運後的失落感、面對未來的壓力和惶恐,會是每位選手和教練的考驗。

東京奧運時,我們看到奧地業餘選手兼數學博士凱斯霍佛(Anna Kiesenhofer)為奧地利奪下公路賽金牌的故事,北京冬季奧運時,也有代表瑞典出賽的工程師拿下冰壺項目銅牌的故事,相較於少數極權國家用舉國之力培養菁英運動員為國爭光的模式,台灣也許可以想想,有沒有機會在10年、20年後,代表台灣出賽亞運、奧運的運動員有更多不同的背景?有更多不同的培養路徑?

▲ 在2020東京奧運中,替奧地利摘下公路車女子金牌的凱斯霍佛並非職業選手,而是在做博士後研究的數學博士。(圖/路透)

當我們看到每一位來自台灣的頂尖運動員,在亞運、奧運舞台,為運動員自己、為台灣出賽爭榮譽時,我們都是感動和支持的。

但在激情過後,如何透過嚴謹科學的機制,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成為學生運動員,擴大參與基礎、厚實產業結構,讓更多學生運動員,發揮搶潛能,有機會圓夢成為頂尖運動員,是大人們應該共同努力的!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徐正賢」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