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不是你家 「V怪客」蘭陵王的假面悲劇

▲蘭陵王的形象與事蹟,成為不少影視作品的靈感來源。(圖/取自網路)

馬賽克

第一次看到《蘭陵王》這個詞彙,來自宋詞大藝術家周邦彥一首詠柳的詞(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因為《蘭陵王》是周邦彥創作的詞牌(填詞用的曲調名)之一,也是這首作品的名稱。

從注釋裡,得知《蘭陵王》的來源:王灼《碧雞漫志》卷四引《北齊史》及《隋唐嘉話》稱「齊文襄之子長恭,封蘭陵王。與周師戰,嘗著假面對敵,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武士共歌謠之,曰《蘭陵王入陣曲》。」

之後我就再也沒有理會它。多年之後讀南北朝史,才比較知道蘭陵王是怎樣的一個人。

歷史記載:蘭陵王原名高肅(?-573年), 一名孝瓘,字長恭,是北齊王朝開國主高歡之孫、北齊文襄帝高澄第三子。因封蘭陵郡王,故世稱蘭陵王。經歷1500多年,蘭陵王的形象與事蹟能流傳至今,歸功兩大因素:長相與音樂。

史書說高長恭長得帥。但帥哥在戰場上會讓人看輕(包括敵我兩方)。為了壓得住陣腳、以及威嚇敵人,因此傳說他習慣戴著猙獰的面具上陣。這個浪漫的傳說,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成為後世不少文創的靈感來源。高長恭與面具也就結下永遠的不解之緣。

再者,讓高長恭名垂青史的一場戰役,是公元564年12月時的洛陽之戰。當時突厥與北周十萬大軍對北齊重鎮洛陽發動攻擊。並包圍金墉城(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高長恭奉命救援。他帶了500名騎兵衝破北周的軍隊,到達被圍的金墉城。

因為他戴著面具,城中的人難辩敵我,沒讓他進城。於是高長恭把面具(一說是頭盔)脫下,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後,才開門接納他。兩軍合一後,北齊軍隊士氣大振反攻,周軍大敗退兵。

北齊軍士們為了紀念這場戰役與歌誦他,於是就作了《蘭陵王入陣曲》這齣音樂作品(伴有吟唱與簡單戲劇表演),作品流傳後世(日本雅樂裡也有收錄此曲),蘭陵王從此聲名不朽。

西元565年某一天,高長恭的堂弟、北齊後主高緯跟蘭陵王談及這場史上稱為「邙山之捷」的戰役時,心存疼惜的說:「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太深入敵人裡面,萬一失利就後悔也來不及了)。蘭陵王心腸太直也太熱。一時激動就回了這麼一句說:「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因為家事重大,不知不覺就直直走衝進去了。)

但是這句話聽在高緯耳裡,卻很不是滋味。因為蘭陵王稱這是「家事」,意味著這個「家天下」他也有份,他並非皇帝的臣下,這豈不是造反?史書記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

蘭陵王一生活得謹慎小心,唯恐功高震主,唯恐落人口實(有不臣之心)。所以他常 裝病、假裝自己貪財( 收涭賄賂),目的就是想打消皇帝對自己的猜疑。但是「難得一身好本領」,他本身的存在,對高緯來說,就是威脅潛伏。

公元573年,北齊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範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跟妻子鄭氏說:「我對國家忠心耿耿,沒有辜負皇帝,他為何要賜我毒酒?」妻子回說:「為什麼不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呢?」之後就喝下毒酒就死了(這段情節跟《甄嬛傳》有點像)。

這樣的一代豪傑,就這麼的被一杯毒酒給擺平了。他的人生下場真是非常的不浪漫。唉,歷史, 跟戲劇畢竟有無法和解的鴻溝。

●作者馬賽克,新北市,自由業。好讀書、愛看電影與聽音樂。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