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宮熊/淨零團隊閉門造車 自願性減碳無法接軌國際

我們想讓你知道…不考慮國際接軌的重要性,只應對滿足政府高層的淨零目標,目前看來淨零團隊已經陷入了閉門造車的困境。

▲ 在國際的「氣候/碳治理」壓力下,各國紛紛設定減碳目標及相關法案,其中歐盟與美國同為領頭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張宮熊/屏科大教授、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創辦人

為人類永續生存問題,聯合國於2015年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含17項行動方案。在國際的「氣候/碳治理」壓力下,越來越多企業採用「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設定減碳路徑,SBT倡議組織(SBTi)於2022年7月15日起, 接受企業設立更積極的1.5°C減碳目標,以呼應氣候行動的急迫性。各國紛紛設定減碳目標及相關法案,其中歐盟與美國同為領頭羊。如歐盟實施CBAM;美國推出潔淨能源法案等;在台灣,蔡英文總統也承諾我國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台灣首次碳費即將在三月底審議出爐,成為企業熱門話題。俗話說:「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此波碳費徵收大戱恐怕落個「內外行的一起被迫看熱鬧!」的窘境!

歐盟啟動氣候防線開始,在2021年7月14日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俗稱歐盟邊境碳關稅)計畫,規範碳密集型產品若進口到歐盟,必須透過購買憑證(CBAM Cerificates)才能將其產品銷往歐洲市場,其中進口到歐盟的水泥、鋼鐵、鋁材、肥料,以及電力產品等高排碳商品,需向進口國申報其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自2023年1月1日開始為期三年的過渡階段,2026年起開始實施課徵邊境碳關稅。

實踐淨零排碳目標 碳焦慮有三

▲ 台灣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排碳目標,行政院環境部積極擬訂碳費徵收規劃。(圖/記者許敏溶攝)

近年來台灣為了達成2050年淨零排碳目標,行政院環境部積極擬訂碳費徵收規劃,初期瞄準年排放量達2.5萬噸的排碳大戶,並提供減稅配套措施:允許排碳大戶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如果設定的「指定目標」達成,即可享碳費優惠費率。排碳大戶2025年起即將繳交碳費,目前符合碳排2.5萬噸以上的家數約有470家,碳費基金主要來源將集中在年排放超過100萬噸的40家廠商,包含台積電、台塑化、中鋼、台泥等為其中大戶中的核心大戶。

近年來企業對於應對淨零目標,針對國內即將課徵碳費,與外銷廠商面對歐盟與美國的邊境碳稅,萌生了碳焦慮有三:第一是碳盤查機制的落差。碳盤查的結果,不但是政府及企業設計減排計畫的基礎,也會影響未來出口歐盟要繳交多少CBAM憑證的計算。目前須第三方查驗的國內碳盤查,主要由環境部與金管會兩部會共同推動。

▲ 2023年1月10日,《氣候法》三讀通過,公正轉型、淨零目標皆入法。(圖/立委洪申翰辦公室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第二是碳費徵收機制的落差。自2023年初《氣候變遷因應法》完成立法,確定了台灣碳費徵收機制。目前第一輪徵收碳費的對象,確定就是現在強制登錄排放源的287家。此一政策衍生了二個核心問題:首先,實際被歐盟CBAM納管「產品」的製造業(年排放量低於2.5萬公噸CO2e者),無須在台灣強制登錄也非第一波繳碳費對象。但在國內須強制登錄及繳碳費的半導體或液晶顯示器業者,外銷產品並不是CBAM課徵對象的現象。明顯國內外政策不同調!

再來,我國「碳費」課徵是針對「企業組織」整體碳排放量設計,與CBAM 設計課徵商品「碳稅」明顯不同。換言之,國內被要求付碳費的企業,在已知的未來無從拿台灣已經徵收的碳費去抵減CBAM的碳稅。這就造成了一些企業只交碳費、另外一些企業只交碳稅;但還有一些企業不但繳了碳費,還要被課徵碳稅。

第三個碳焦慮起因於 2023年8月曾自譽領先亞洲先進國家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營運。碳權交易所成立讓「碳權」議題蔚為風潮,也令政府高層欣喜政治承諾往前邁進一步。然而從CBAM抵減辦法的角度觀察,台灣碳權交易所對外銷廠商並沒有任何幫助!因為歐盟已表明不接受自願市場取得的碳權來抵減。換言之,台灣的自願性減碳並不能在CBAM抵減邊境碳稅。

▲ 從CBAM抵減辦法的角度觀察,台灣碳權交易所對外銷廠商並沒有任何幫助。(圖/記者陳依旻攝)

淨零團隊已陷入閉門造車困境

姑且不論我國建立碳交易所的理念與目的在於著重建立搭配總量管制的台灣碳交易市場、市場標竿值、免費額配等漂亮的機制。但不考慮國際接軌的重要性,只應對滿足政府高層的淨零目標,目前看來淨零團隊已經陷入了閉門造車的困境。

三項碳憂慮的後面二項才是對於台灣經濟主體的外銷廠商迫切面對的問題:未來更多出口市場採用CBAM課徵碳稅機制時,台灣的碳費徵收不啻於對外銷廠商剝了二層皮:碳費加碳稅!這不但不利於國際碳管制方式接軌與抵減;也為台灣外銷廠商投下毀滅性的核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