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共識」讓民主褪色 為反對而反對成常態

我們想讓你知道…民主不該被簡化為透過選舉產生精英就叫民主,還必須是可以通過理性溝通、達成共識來解決衝突的調節過程。沒有共識,民主根本法運轉。

▲ 民主黨、共和黨的對立日益嚴重,雙方的劍拔弩張、互相對罵變成日常。(圖/路透)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對於看慣了好萊塢電影的我們來說,美國總統是一份令人垂涎三尺的工作,但對那些熱衷於權力鬥爭的政治人物來說更是如此。

美國的幾位開國元勳一度搞得美國總統這個職位好像多了不起似的。亞當斯(John Adams)曾經認為美國總統應該被稱為「His Elective Majesty 選舉陛下」或「His Mightiness陛下」。 參議院更狗腿,提出了像His Highness、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以及Protector of their Libertie。還好眾議院沒有接受,但當時的美國,兩黨互相制衡,仍然可以妥協後達成共識,既維持了民主體制的運作,也不至於造就集大權於一身的專橫總統。

但今天,隨著11月份的美國總統大選臨近,大家看見的美國已經截然不同。雙方的劍拔弩張、互相對罵變成尋常,民主黨人將川普視為一個可怕的暴君,他在2020年拒絕承認失敗而激發了國會大廈亂局,共和黨人則堅信拜登濫權發起的法律訴訟,就是想把川普關進監獄。其實兩黨的互相指責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受害最嚴重的就是美國塑造的民主形象完全塌陷。

美國能對獨裁免疫? 連美國人都對自己失去信心

▲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美國民主的質變。(圖/擷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美國民主的質變。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這次放上的是羅馬帝國暴君凱撒大帝的雕像,不過他左手拎著的是軟弱無力的美國國旗,右側幾個大字說明了一切「IS AMERICA DICTATOR- PROOF 美國真的可以對獨裁政權免疫嗎?」

《經濟學人》這次用了緒論板塊第一篇和Briefing專文解析這個議題。文章提及很多人可能沒有辦法接受美國現在的這副模樣?冷戰過後,美國模式一時之間無懈可擊。現在,一代人過去了,沒想到連美國人自己都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頻繁惹出的戰事、金融危機的頻發和政治制度失能,激發了美國人的怒氣,使得今年這場總統大選變得更加針鋒相對,美國人甚至聽見自己支持的領導人公開詆毀民主體制,落敗一方也公然宣示要阻止執政權的轉移,他們甚至盲目的相信美國的制度可以自外於全球各地正在興起的獨裁政權影響。

正確答案是,如果美國人以為靠著憲法就可以讓美國不受民粹主義和獨裁政權的侵害,那麼他們真的太天真了。今天,民主的持續仍然必須依賴著全美無數人民的勇氣和信念。

▲ 若美國人以為靠著憲法就可以讓美國不受民粹主義和獨裁政權的侵害,那他們恐怕就太天真了。(圖/視覺中國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就像《經濟學人》的Briefing專文闡述的,憲法秩序已經非常脆弱。潛在的獨裁者絕對可能在既有憲法下出現,因為現在的法律漏洞百出。作為一個建國歷史不長的國家,美國不但需要擔心本土產生的暴君,還必須擔心曾經落敗的那個川普。國會授予總統緊急的權力,可以在危機時期維持秩序。根據《國家叛亂法》,美國總統可以部署陸軍或海軍來鎮壓國內叛亂或聯邦法律被忽視的情況。歷任總統曾30次援引這項權力來制止罷工、克服種族隔離,以及最近一次平息1992年的洛杉磯暴動。其中甚至包括了凍結銀行帳戶和關閉網際網路。川普曾經援引其中一項條例來資助他在美國南部的邊境牆; 拜登則免除了美國學生的貸款。《經濟學人》認為美國國會有必要每六個月重新檢視一次狀況。

以上種種讓自滿成為了美國的風險。所謂的緊急權力確實容易被操作,而且它們往往是強人政治的好朋友。當執政計畫受到威脅時,再偉大的總統也可能斷然主張憲法外的權力。 美國內戰期間,林肯就暫停了人身保護令; 羅斯福甚至未經審判就逕自拘捕了不少的美國人。

阻擋獨裁政權的憲法最大障礙就是美國的第22條修正案,該修正案限制總統只能連任兩屆,但如果出現了一個恣意妄為,而且旁邊充滿了佞臣與瘋狂軍事將領的獨裁總統,那白宮會發生什麼沒有人知道?美國有著247年的建國歷史,但那些在19世紀開始抄襲《美國憲法》的拉丁美洲國家,已經紛紛走向強人政治,美國真的可以幸免於難?

▲ 抄襲《美國憲法》的拉丁美洲國家,已經紛紛走向強人政治。圖為中華民國前邦交尼加拉瓜的總統奧蒂嘉。(圖/路透)

投票支持「改變」 選出來的人卻難改變

與這個世界任何的民主國家一樣,真正支撐美國的不是法律,而是良好的公民、法官和公務員價值。好消息是,再兇悍的強人短時間內還不至於毀壞這些。

軍隊仍是美國最健康的機構之一,軍事隊伍中充滿了對憲法宣誓效忠的軍人。各個州政府也仍然擁有財富,擁有對自己事務的管轄權力。更何況大多數的警察是為州政府工作,而不是為總統工作。媒體的黨派性變得確實變得更加明顯,但它仍然有其獨立性,不至於被某一黨派說控制。下一任美國總統或許有權力解僱數萬名的公務員,但消滅不了分佈在數百個機構組織和15個部會,甚至有著近300萬名員工的「deep state 地方政府」。 這些人不會一夕之間忘記自己的職責。

美國人確實開始對規範被侵蝕感到遺憾,但行政權力的濫用也可能讓新的規範產生,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後,司法部開始不考慮總統的意願就決定展開調查和起訴;川普曾表示他會廢除這一切,但任何援引緊急權力或《國家叛亂法》的獨裁者,必須先有辦法克服司法的獨立性。

▲ 任何援引緊急權力或《國家叛亂法》的獨裁者,必須先有辦法克服司法的獨立性。(圖/路透)

今年的每位總統候選人都在指責對方破壞美國民主。但拜登仍然是一位尊崇制度的舊式政治人物。川普則截然不同,所以沒有人知道他會幹出什麼事。現在最糟糕的是,兩黨都已經公開放話不承認對方的勝選,因此,總統當選人對規範的漠視才是最有可能侵蝕美國民主體系的最大風險。

文章最後,《經濟學人》認為川普應該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裁者,真正的最大危險是,他對規範和體制的蔑視有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國人對政府的信心。這茲事體大,因為美國的運作取決於人民。但現在,只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仍然相信民主。

總而言之,美國人一次又一次地投票支持「改變」,但他們選出來的政治人物始終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據說,富蘭克林在離開制憲會議時被問到他認為自己到底是創建了一個君主制還是共和制的美國時,他回答:如果現況保持不變,它應該是一個共和制的美國。隨著這次美國大選的臨近,一般美國人正把富蘭克林被質疑的問題丟給了那些州政府或聯邦的政治人物:can they keep it 他們有能力讓美國維持不變嗎? 

▲ 美國人一次又一次地投票支持「改變」,但他們選出來的政治人物始終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的民主金字招牌退色 「沒有共識」削弱民主

不能否認,美國雖然高舉自由、民主的大旗,但大家心知肚明美國民主的金字招牌已經褪色。現在的美國,身份政治橫行、政治正確猖獗,所謂的反建制、反精英的民粹主義更是勢不可擋,不僅衝擊了身份認同,還破壞了社會生態,打破了公權力和公民權之間的微妙平衡,完全折射出了纏繞美國社會多年的制度缺陷和治理失能等深層次問題,前幾年的美國白宮關門大吉就讓人感覺匪夷所思,美國民主開始應驗政治學家福山擔心的政治衰敗(Political Decay)。

2023年皮尤中心的民調顯示:57%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早已不是民主的典範;6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民主制度急需重大改革。此外,瑞典國際民主及選舉協助學會(IDEA)去年11月發布的全球民主指標性報告顯示:全球近一半民主國家也在衰退,世界各地的民主基礎一直不停削弱,金錢政治、社會撕裂和黨派惡鬥等資本主義陳年舊疾不僅加劇了民主制度的衰落,並首先讓美國下墜成為為政治學家華特斯(Barbara Walter)所謂的「派系林立的無支配體系」。

我感覺吧,民主不該被簡化為透過選舉產生精英就叫民主,還必須是可以通過理性溝通、達成共識來解決衝突的調節過程。沒有共識,民主根本法運轉。沒有共識的民主充滿無力和空洞感;伴隨著全球政治的兩極化加劇,美國的民主、共和兩黨早就失去了對彼此的信任,只會把黨派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原來的民主協商變成了贏者全拿的零和博弈。美國民主黨、共和黨彼此之間的打擊報復、為反對而反對的不講道理更成為很多民主體制國家的常態,看看最近台灣立法院的暴力衝突,大家會不會有著那麼一點心痛、難過和不解,原來上樑不正下樑歪莫過於此。

▲ 在政黨對立益加惡化之下,黨派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原來的民主協商變成了贏者全拿的零和博弈。(圖/記者林敬旻攝)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