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境廚藝競賽節目《黑白大廚》是近期最熱門的節目。(圖/翻攝自X、海報)
● 作者/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的追劇
《黑白大廚》大約是近期討論度最高的節目了。
而最有趣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覺得最有感的部分或是人物,有些人在其中看到領導哲學、而有些人則是看到了一些行銷重點,也有些人開始討論如果台灣要做,會成嗎?各式各樣的討論翻天覆地而來。
身為製作過娛樂節目的人,我認為在《黑白大廚》裡面,其中環節的編排、賽制的規劃以及參賽者、評審的選擇,這些都相當值得學習,但最吸引我的一點,卻是節目中每個廚師的「觀點」。
打開節目,吸引我往下看的瞬間是評審安成宰在初賽時評拿坡里黑手黨(權聖晙)的一句評語:「我很不喜歡在料理上面添加沒必要的東西,像是花朵。」安成宰認為端上桌的料理都應該是對於口味有幫助的,不應該為了增添美感而添加沒味道的東西。
▲ 拿坡里黑手黨曾表示自己的個性是別人越不希望自己做,自己就越想做。(圖/翻攝自Netflix IG)
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馬上打起精神來看這個節目,因為就在那一瞬間,原本在我心中定位在「料理節目」的《黑白大廚》馬上變成了我的「人生節目」之一。
最有趣的是,後面我查找資料時,看到拿坡里黑手黨事後上了另一位評審白種元老師的節目,他在節目中表示自己的個性是別人越不希望自己做,自己就越想做,因此自己現在在研發的料理70%都有花朵,而這些料理名稱甚至就叫做「沒有意義的花」。
身為一個長期與創作者共事,在看《黑白大廚》時,感覺有時候很像看到自己身邊的人們,廚師也是創作者,他們在料理的過程中,也都有自己的觀點以及自己的人生,他們將自己的生命路程用料理展示出來,而意見不合的時候,就真的也只能意見不合。
▲ 在看《黑白大廚》時,感覺有時候很像看到自己身邊的人們。(圖/Niusnews妞新聞)
有些導演、編劇會不喜歡先討論事件,他們認為一定先把人物穩定下來後,自然就會有事件發生,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導演、編劇認為類型劇應該要先決定大事件,決定事件之後,再讓角色進入到狀態裡,這樣才可以有比較適切的劇情發展。
而每次有爭執的時候,若監製剛好開發的觀點跟編導不同的時候,就很容易會有似是而非的故事產生,這也不是誰的問題,就只是根深蒂固的一些觀點無法被磨合,就像是犀利人妻裡面的一段劇情:到底咖哩飯要怎麼吃才對;好像沒有正解,所以很難用正論說服對方,但又真的很難打從心理認同。
這個不認同無關於對於對方的專業能力,也不會影響自己在創作的理念,但確實會影響結果,所以在《黑白大廚》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觀點差異,不是評審或是參賽者的問題,就只是「認知」的差別,所以才會有觀眾為了某些人的淘汰而感到可惜、扼腕。
▲ 觀眾為了某些主廚糟淘汰而感到惋惜。(圖/翻攝自Netflix)
除了觀點以外,我也看到了很多階級上的野心差異。
每一次在籌備節目或是戲劇之前,我們都需要先跟工作人員或是演員(主持人)碰面,確認彼此是有合作意願,並且也需要確定相互之間是否能有最好的共識,而大多數時候,其實從眼神之中,我們彼此確認過之後,大約就能知道我們是否能一起工作了。
眼神中有時候有包含著很多,在對話之中,也能有所感受,有時候我們需要知道的並不是對方是否有才華,因為,能持續在這條道路中走,至今仍未放棄的話,大多都是有才華的人,我需要知道更多的是:你是否有野心,也就是,你的自信是否能支持你的野心,而你的才華是否能捍衛你的自信。
這一點在《黑白大廚》之中我們都能有所感受,我們沒有懷疑讓任何一個參賽者沒有才華,能夠出場的廚師們,都是各有所長的人,無論黑湯匙或是白湯匙,但,拿坡里黑手黨有相當明確的野心以及求勝欲,而同時他也有足夠的天賦去支持自己,所以他獲勝了,畢竟這是一個比賽,通常真正想要贏的人才能真的贏。
這並不是說其他廚師都想輸,而是他們參賽或許有其他明確的目的。
▲ 拿坡里黑手黨在節目中展現相當明確的野心以及求勝欲,並以足夠的天賦去支持自己。(圖/翻攝自tvN)
而料理本來就很難有勝敗之分,這本來就是喜好問題,當大家都在水準之上的時候,剩下的就只是偏好而已。
白湯匙的廚師們,都已經在自己的領域中功成名就,他們不想輸,不想輸的原因是對專業的驕傲,但他們也沒有非贏不可的理由,因為儘管他們在這一場比賽輸了,他們只要能做出不讓自己丟臉的料理,他們依然不會因此身敗名裂,他們本身就已經在業界中擁有很多機會,這個機會是錦上添花,他們仍有退路。
而黑湯匙的廚師們,他們更需要機會,他們身懷絕技希望被看到,只有被看到,他們的一身才華才能有機會展現給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們可以在節目中看到大多數的黑湯匙都抱持著「背水一戰」的精神,他們的野心以及渴望都更為明確以及激烈,這是他們難能可貴的機會。
▲ 黑湯匙們個個身懷絕技,居要一個機會被看到,而贏得比賽便是一個可貴的機會。(圖/Niusnews妞新聞)
《黑白大廚》最有趣的地方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創作者,三星大約就是溫柔且堅定那種類型,崔賢錫主廚就是那種喜歡創新自成一派的創作者,愛德華李是那種忠實反映自我的類型,就像他最終比賽的料理,其實並不是為了獲勝,其實在比賽之中,他的每一道料理都是如此,他的料理是屬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就如同他說的:「李均是古早的人,愛德華喜歡喝威士忌,李均是喝馬格利酒。」
每個人在學習料理的時候,其實都會有食譜,但不知道為什麼不同類型的人,就會做出不同風味的料理,這或許也是《黑白大廚》的魅力點,大家最喜歡節目中的哪個人呢?又最想吃吃看誰的料理呢?那個人跟自己是否有點個性上的關聯或是互補呢?(也可能是自己的理想型?!)
當我用這個觀點回頭去看節目中的廚師的時候,似乎又能找到節目不同的魅力點了。
▲ 不同類型的人,會做出不同風味的料理,這或許是《黑白大廚》的魅力點。(圖/翻攝自Instagram/netflixkr)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小資媽媽今天也很厭世的追劇」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每個人都可以在《黑白大廚》中找到自己覺得最有感的部分、看到像自己身邊的人們,這或許就是《黑白大廚》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