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
縣內的教育風氣一向開明民主、自由尊重,不過最近卻有點變了調。
教育這碼子事首重人和,特別是校長或上面主管機關,如果一味和環境或周遭衝突不和,動輒生事,變成不是要來「輔導」,而是要來「推倒」,我想權益受到最大損失的是無辜的學生。
因為教育的多元發展,縣內除了「慈心華德福」、「人文小學」以外,其他的公立學校也因應這股風潮在發展各自的特色,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學生的受教品質因為人數變少而提升,這本來就是一件好事,教育本來就是讓它在自由開放的環境底下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就如同我們為每個學生所塑造的環境,和對他們未來的期望一樣。
身為一個老師,應該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不該有差別大小眼,而是用尊重和鼓勵來激發學生學習發展的潛力,這是從輔導的角度來著眼,絕對不能因為偏見,違反公平原則,變成是處處來找學生的碴,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失去了身為一個老師的基本原則。
同樣的,身為一個縣市的教育主管機關,在某些程度上也跟老師一樣,身為學校的大家長,縣內每個學校都變成了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態度應該一視同仁,如果不是用這樣的態度,或是其他的想法,我想就有待商榷了。
我比較重視的是校長的任用問題,這邊的例子很簡單,就從班級經營開始,在班上選立班長是一件重大的事,因為班長選得好,可以幫老師解決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可是如果班長選得不好,整個班上就會變得亂糟糟,身為老師,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班上選舉班長,選出了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喜歡說謊不承認,爭功諉過起衝突,本身就是問題製造者,如果要他來解決問題、治理班上,我看班上一定亂七八糟,果不出其然,班長一上任就因為刻意找同學麻煩引起其他同學的不滿,把我好不容易形塑的班級風氣搞得一塌糊塗,最後沒有辦法,雖然是班上民主方式產生,因為個人性格、領導風格和「濫權枉法」的事情太多,為了班上同學的全體利益,我只好把他換下來,讓另一個適合的人來當。
校長在某些程度上就像是一個班級的班長,對一個老師而言,他在選立這個角色上很謹慎,因為事關班級的風氣和學生上課學習的品質,他不會讓不適任的人坐上這個位子,就是不想造成其他學生的麻煩,更不想造成自己的麻煩,最重要的是,這是他身為一個老師為班上舉賢任才的負責任態度。
其實班上老師的作為,其他的學生都在看,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班上的風氣產生,到底是開朗明理還是秋後算帳,每個學生心裡都會有個底!如果是好的風氣,那就風行草偃,如果是壞的作風,大家就開始「寒蟬效應」了!可是當教育變成「寒蟬效應」時,那原先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開明民主、自由尊重也早已經消聲匿跡了。
常聽一個朋友講起,他說不管藍綠怎麼亂搞,只要教育不要亂搞他都還能接受,如果把政治那隻手,就這麼硬生生地、肆無忌憚地伸進教育區塊裡面,他馬上變色,因為他對政治沒有忠誠度,只對教育有忠誠度,只要教育亂搞,他鐵定變色。
不過不管怎麼說,最可憐的還是學生,特別是偏鄉的學生,他們的資源沒有像市區那麼多,上面的想方設法,為了省錢,把偏鄉學校廢了變成一個經濟方便的方法,而對於這些社經地位弱勢的貧苦家庭,他們下一個選擇是到其他村落或市區的學校就讀,能不能得到原先有的資源和照顧?不知道?下課還能不能和同學一起走到學校玩?不知道?或許他們永遠不能明白、也不能體諒的是,為什麼他充滿童年歡樂回憶的學校突然不見了?他一定做錯了什麼?是因為貧窮嗎?還是因為在那樣一個應該發聲的年代,他來不及長大為自己發聲:「學校是我們的童年回憶!廢掉一個學校等同於把曾經就讀過的學生回憶集體刪除,如果我的老師、我的同學都一起在這裡,為什麼要把我們趕到其他的地方?」
或許學生們長大以後才會「知道」,這段歷程回憶是什麼「味道」--不過在那之前,一種粗糙對立、缺少細膩人性的教育風氣,早就把校園裡面原先溫良的人文氛圍、鄉土氣息濃厚的人情味給沖淡了!這對長久苦心經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教育風氣的影響是好是壞?我想有心人比我看得更清楚。
●作者新石,宜蘭,國小教師。簡介表示,這個世界應該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過文字寫出來,只要大家相信這個閒居偶得的一點小小觀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這個世界就會慢 慢改變,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變世界,至於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充滿想像浪漫的讀書人,似乎是嬉笑怒罵,卻是虎嘯龍吟,如果以詩來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畝間、前塵往事在眼前、風流瀟灑不敢問、特立獨行一片天!」。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