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激情過後,台灣將何去何從?

▲太陽花開了,台灣的下一步呢?(圖/記者游琁如攝)

陳去非

《太陽花學運》落幕了,它標誌著以下幾個畫時代意義:

(1)全世界頭一個和平佔領國會的公民和學生運動,顯示台灣民主化已走向成熟階段。

318青年學生佔領立法院行動,躍上國際媒體舞台,執政的國民黨政府雖然透過泛藍媒體,企圖將學運定性為「在野黨」背後策動,但50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黑衫軍走上凱道,已經說明這波學運的屬性:「公民不服從」運動,那不是在野黨能夠動員得起來的。執政黨面臨如此的民意巨浪,在國際媒體聚焦和黨內鴿(本土)派的王金平院長有意的容忍下,馬卡茸集團變得投鼠忌器,它既不敢採取強硬處置措施,派出警察驅離和逮捕盤踞立法院裡的學生,所能採取的就是「以拖待變」,期待隨著學運時程拉長,民間產生一波制衡的反學運力量。但馬卡茸似乎錯估了學運在民間潛在的支持能量,以致最後是由王金平出面,承諾「先立法,後審查」,收割了學運的果實,讓馬卡茸集團嘗到「啞巴吃黃蓮」的滋味,只能在學運落幕前,強調將對為首的青年學生和涉入國會關說案的王金平進行「司法追訴」(春後算帳和司法追殺),以扳回些許顏面。

(2)台灣青年世代對中國經濟讓利背後,政治企圖的戒慎態度。

有人說:「服貿如果不是和中國簽署,而是和日、韓、澳洲等國簽署,就不會出現這一波學潮。」,這種言論的基礎是建立在「逢中必反」的意識型態上,其實多數台灣人民心知肚明,即使中國一再宣稱稱「ECFA」、「兩岸服貿」、「兩岸貨貿」這一系列兩岸間的經貿協議都是以「中國讓利」作為前提,但是台灣人民清楚一方面這些兩岸協議,是執政的馬卡茸集團,順應中國「92共識」(一個中國),不惜自我矮化自降國格,以「中台兩岸非國際關係」,如此的條件下來洽談的。另一方面中國對台灣「讓利」的背後,仍然包藏著其「政治」方面的企圖:「以商圍政、以經促統」,多數的台灣人民,尤其是青年世代當然要抱持相當戒慎的態度。

(3)太陽花學運裡的政黨角色消長和政黨世代交替

有人打趣地提出假設性問題:「如果今天執政的是民進黨,還會不會有以青年學生為主力的黑衫軍,走上凱道?」,在太陽花學運裡,台灣民眾親眼見識到擺脫政黨色彩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已然取代以往的「藍綠對立」,亦即台灣的街頭民主運動已經由「意識型態」的政黨操作模式,轉變為「議題型態」的公民運動模式。在這波學運裡,不僅執政黨變成青面獠牙的大反派,在野的民進黨也被邊緣化,淪為跑龍套的小丑角,只能替立院學生擔任「看門義工」。

學運落幕後,民進黨黨內在一片檢討聲浪裡,美麗島世代的「四大天王」被要求交出權力棒子,由蔡英文、賴清德為主的中生代掌舵,即將實現世代交替,而執政的國民黨雖然同樣意識到黑衫青年軍所代表的「未來主流世代」,出現反省聲音,卻在馬卡茸掌控黨機器並強力的「維穩」下,黨內並未能開始認真思考世代交替議題,並積極展開權力接班佈局。展望今(2014)年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兩岸服貿議題和太陽花學運訴求在民間發酵,必然左右到兩大政黨的選情,如果「六都首長」和「區域立委」執政黨同時輸掉半壁江山,那麼馬英九不只會從9%民意支持度的跛腳總統,淪為半身不遂的輪椅總統,屆時在黨內強烈的檢討究責聲浪下,馬卡茸恐怕得辭去黨主席,那就真的「輸到脫褲腩」(台語)了。

後學運時代,台灣這個亞洲小寡婦正徘徊在十字路口,面對對岸中國經貿秋波一味示好,以及美日等盟國對台灣「琵琶別抱」,快速「傾中」的憂心和疑慮,台灣必須重新凝聚島民共識,在多數主流民意監督下,自美中兩強夾縫間,找出一條不必看人臉色靠人施捨,經貿自主發展的「活路」。

(一)不要把雞蛋全放在中國市場的菜籃裡

馬政府的迷思在於這些書呆子內閣官員認為:「蓬勃發展中的中國市場可以拉拔逐漸走下坡的台灣經濟」,其實若我們把格局放大來看,台灣應該要放緩「產業西進」的步伐:對外儘可能將大企業的投資分散到東南亞和美洲、歐洲,儘快與周邊國家洽談及簽署雙邊貿易協定,積極參加TPP等區域型經貿互惠組織,以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並分散經貿風險;對內鼓勵大企業致力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建立自有品牌以擺脫長期替人作嫁的代工角色。

馬卡茸一再對外宣稱:「不簽兩岸服貿,就不能加入TPP。」、「台灣必須獲得中國同意,方能加入TPP。」這根本是公然撒謊欺瞞國人,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金明隨即出面澄清說:「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和台灣加入TPP沒有直接關聯」,不客氣地把馬卡茸「打臉」。TPP是美國主導的區域型經貿同盟,構想主要來自歐巴馬政府「重返亞洲」的策略,TPP主要是從經濟層面拉住日、韓、台、菲、印尼、馬來、澳紐這些第一島鏈同盟國,讓這些國家減少對中國市場的「強烈依賴」或說「過度傾斜」,以維持他軍事超強之外,世界經濟龍頭的地位,因為中國市場的製造和消費能力不可否認會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新核心區。美國重返亞洲的努力或許只是延緩中國取代他,成為世界經濟老大哥的時程。

台灣加入TPP的前提是台美之間的TIFA的談判簽署,而TIFA目前卡在美豬輸台這爭點上,台灣政府不願犧牲豬農生存權益和台灣主要的畜牧產業,解套的辦法就是從別的方面給予美國實質優惠,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拜太陽花學運之賜,剛好讓老美去思考是否儘快和台灣談妥並簽署TIFA,接著以TPP把台灣從快速向中國傾斜靠攏的情境裡,拉回來美國身邊。筆者預期,老美眼見馬英九政府為了儘快實現和對岸領導人見面,展開政治談判,急於向對岸中國示好,不惜強渡關山,欲儘快通過在島內具高度爭議性的「兩岸服貿協議」,有可能在美豬輸台的爭點上,對台灣作出些許讓步,儘快和台灣簽妥TIFA,以避免台灣被中國市場的強力磁吸力給「整碗端走」,在中國「以經促統」的策略,很快地投入中國懷抱,成為繼香港這個「小三」之後的「小四」(特區)。這結果將嚴重損害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佈局以及美國在亞洲的長遠利益。

台灣的確不能再玩「戒急用忍」的鎖國策略,但不是面對中國的經貿讓利,和國內大財團大企業主的催促,執政黨就急著投懷送抱,一方面自貶國格去跟對方簽「協議」(國與國之間對等,應該是以條約形式來簽署),一方面犧牲島內經濟上「弱勢的多數」(內需型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和台灣社會的民主自由。以下筆者將就三個面向,來探討後太陽花學運,台灣可能的出路。

(二)中國大野狼和台灣小紅帽,會真心相愛嗎?

「中國大野狼和台灣小紅帽,會真心相愛嗎?」這道問題在《太陽花學運》裡,凱道上聚集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五十萬黑衫軍,已經明白給出答案了。中國正盤算著「我給妳經貿甜頭,妳就得以身相許」(跟我統一),滿腦子想著如何把台灣變成他繼香港特區這個「小三」後,溫順乖巧的「小四」。

香港在和中國簽署「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後,現況如何呢?每個月有超過300萬南腔北調、操著各省口音陸客,流連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搶購奶粉、日用品和家用電器;每年有數十萬孕婦特地來香港生產,搶走香港本地人的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房地產和物價跟著被中資企業和財團逐步炒高,本地人居住和生活品質逐漸惡化劣化,而且貧富懸殊逐漸擴大。在中資大舉滲透和控制各類新聞媒體後,受到「自我審查」的心理和政府部門的實質約束,香港社會的言論自由,正一點一滴流失,人民開始得「謹言慎行」地過生活;特首全面民選變成《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上種種的改變,說穿了就是香港正逐步走向「內地化」,被鎖入共產中國的深宮大院裡。

有香港這個「前車之鑑」,台灣人民當然會戒慎恐懼,不想台灣島有朝一日淪為類似「香港小三」這樣的特區,在那種畸形社會下,過著「就算身上還有些錢,卻沒有民主自由和人性尊嚴」的奴工生活。換言之,多數台灣人民並不認同,和中國之間的交往,可以僅為了經貿利益,而甘冒社會制度和文化及價值觀被對岸逐漸滲透、乃至質變的風險,台灣人民寧可過著以往的小康生活,擁有自己的小確幸。

從「兩岸服貿協議」的議題裡,台灣人民警覺到今後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在對岸中國的經貿示好秋波和島內大企業大財團的挾持(綁架?),這兩股內外壓力交迫下,都有可能甘冒違背多數民意及逃避公民監督,以兩岸間的各種協議和談判,逐步出賣台灣島民的政治權益和經濟福祉,所以催生出《兩岸關係監督條例》這層由國會把關的防護網,然而筆者並不看好眼前的這個防護網,由於執政的馬卡茸集團仍然可以藉著國會多數黨的優勢,在法條裡搞偷天換日的動作,讓《兩岸關係監督條例》形同具文,失去其該有的監督功能。這時,全程的公民監督,甚至將爭議議題直接訴諸「公民投票」(如核四存廢),就有其法理上的正當性和策略上的必要性,而這才能夠真正體現「公民不服從」運動的最終目的。

(三)低薪不是國恥,是國難

「低薪是國恥」這句話出自執政黨陣營裡,中生代的郝龍斌市長口中,意味著執政黨裡少數中生代意識到「低薪化」,已然從較低階的勞工生計問題,提升為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和現象。筆者從財經的角度來看待這種「低薪化」現象,試著找出它的幾個根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1)產業外移和資金、人才外流

台灣島內許多傳統產業和製造業,諸如製鞋、紡織等勞力密集產業和機械、電器、3C等製造業,或者基於降低勞工薪資成本,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或者著眼於中國消費市場的龐大商機,這十幾二十年來,紛紛將生產工廠遷往中國。企業一批批自本島出走,一方面導致島內產業逐漸空洞化,本地勞工就業機會不足、選擇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台灣資金、人才快速流向中國。

(2)開放大批低薪外勞,排擠本地勞工生計

部分內需型產業(如:建築)業主則要求政府開放大批低薪的外籍勞工,以節省勞工薪資項的支出,符合業主們「利益極大化」的期待,而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一定會被島內這些大企業和財團給綁架,不僅不敢逐年縮減外勞名額,還要逐年編列預算去支應外勞們在台灣的勞保給付,要全體納稅人埋單。政府被這些大企業和財團拎著牛鼻子走,其惡果是排擠掉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並嚴重壓縮勞工們的薪資所得。政府應以優先照顧本國勞工為施政重心,逐年縮減外勞名額,並修訂勞動法規,強制國內企業主逐年調高薪資,保障廣大薪水階級享有合理的生活品質。

(3)物價逐漸攀升,房地產被炒作成天價

2008年馬卡茸集團上台後,為縮減中油台電等國營企業虧損,採取「油電雙漲」,引起各種原物料和商品價格的連鎖上漲效應,令人民立即感受到外在的「全球金融風爆」籠罩下,除了「放無薪假」,竟還有來自島內最直接的物價波動和生活品質惡化的壓力。而島內的房地產,特別是雙北市被國內建築財團、回台置產台商和來台建立營業據點的中資港商企業,很有默契地聯手哄抬炒作下,價格就像火箭升空般節節推升,然後盤旋在市民們抬起頭都仰望不到的雲端。

▼抗議高房價,帝寶豪宅前也有抗爭。

「長期低薪、物價上漲和雲端房價」的大環境,使得島上的青年世代感受到難堪的挫敗,他們沒有願景望不見未來,面對22K自身都難保的低薪,他們不敢談戀愛,更不奢想結婚、生養下一代,他們成為無辜的月光族和勞碌的窮忙族,於是在這波的學運裡,他們走上凱道為自己的未來發聲。而上述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的台灣人造成的,我們這代人在青年時期享受到各種社會福利和便宜合理的房價,卻將高額政府負債和高不可攀的房價以及節節上升的物價留給他們,並且我們這代人裡的政客和財團和企業主這些沒有良心的既得利益者,還打著把台灣出賣給對岸中國的算盤。

「低薪不只是國恥,它已然是個國難」,低薪這顆惡性腫瘤,很難割除,除非在有效的公民監督下,政黨裡的那些政客們,和大企業主、財團之間不再有利益輸送和政治獻金,這類不清不白的裙帶關係。執政的政黨如果真心為「弱勢的多數」設想,就請和財團劃清界限,對那些炒作房地產的投機客,以及長期惡意壓低薪資的企業主和財團,祭出重罰並課以重稅。

●作者陳去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碩士,著有長篇小說、電影劇本、電視連續劇本十數種,曾獲2010年《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長篇首獎,為台灣島內最高金額獎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