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防災應變的角度看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

張賢龢

整體而言,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算是偶發事件,由於我沒有參與災害應變行動,我無法發表褒貶的意見,但在後續檢討聲浪襲來之前,我想提醒各位,這才是現實。

臺灣的演習因為都有腳本,再加上事前的多次演練與走位,所以看起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這種演習以展示性的功能為主,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應該都是這樣的演習,這次的隨機殺人事件測試了所有相關單位的緊急應變能力,凸顯出很多我們平時就應該強化的部分,例如捷運列車上的緊急通話鈕按下了應該要有人回應,社群網站在災害應變時傳遞資訊的速度比傳統網路快,所以我們要怎樣利用?還有捷運靠站後應變人員應該怎樣部屬?如何立即疏散其它站內的乘客?而這些事情直到昨天慘劇發生前,可能都不會寫在演習的腳本之中。

目前的災害應變體系強調階級式(hierarchical),這樣的體系複製了政府的官僚組織,強調所有的問題都應該拆解並分配予體系內的某一單位處理。這樣的災害應變體系中最上層的指揮官掌控著各分組的組長,各分組的組長則掌控其小組內的成員,如此依次開展以處理各項災害應變時遇上的問題,與調派各種資源。美國的研究顯示,這種指揮與控制的體系(command and control)很難有效應付像昨天發生的這種突發且無預警的事故,因為這體系設立的目的是處理預期內的事件(expected events),對於不確定性高(high uncertainty)的事故,體系內的指揮官們因為缺乏足夠的資訊,再加上時間的壓力,將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進而延緩整個應變體系的反應速度。

站在政府的角度,我認為提升災害應變人員應對未來類似事件能力的方法是舉辦無預警的緊急應變演習,並從中培養災害應變人員間的互信與合作機制。消防,警察,與軍方人員服從階級,習慣接收上級的命令行動,但捷運公司,交通局,或是衛生局則不是這樣的運作型態,如何讓這些平常工作方式互異,運作邏輯不同的單位與人員增加合作的機會,提升他們合作的方式,是未來辦理災害演習時的重點項目。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以上的建議並非要各應變單位揚棄階級式的災害應變體系與計畫,事實上美國聯邦緊急應變總署的統計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災害應變是屬於可預期的,換句話說,災害應變人員除了要熟習各項演練計畫的內容與現存的應變體系外,還要培養與各單位間橫向配合與機動應變(improvisation)的能力,事先規劃與機動應變看似相反,但其實兩者是可以並存,而且不應偏廢任何一方。

●作者張賢龢,美國德拉瓦大學災害管理學博士候選人,國際災害管理士(AEM),之前於台灣與美國消防局服務七年,專長為美國與台灣災害應變政策與體制,目前居住於美國,為2012-2013年美國國家災害研究中心年度獎學金得主。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