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的藍白拖/問題出在「廢文」還是「酸民」?

By Chris Fuchs (傅子羽)

我相信沒有任何作者寫文章時,會和編輯說:「我今天想要寫一篇廢文,好吧?」但為什麼在台灣新聞網站上,好似有不少網友抱怨大量刊出的文章皆為低劣又不值得看的廢文?怎麼會有這種矛盾呢?

筆者今年一月為美國《外交政策》期刊撰寫一篇觀察台灣媒體報導生態,研究那時黃色小鴨和圓仔的新聞為什麼可佔據新聞版面長達數月。從不同網站的留言板,試著掌握為什麼雖然有這麼多台灣網民評論這些新聞報導是「廢文」,台媒依舊不斷地緊抓這些話題。當時在不同留言版上看到不少網民指控台媒選擇性失憶而不報導更重要的新聞,譬如苗栗大埔事件和服貿等。

儘管以「廢文」這一詞批評新聞報導或許是因為文筆或內容差勁的原因,在狀況二之下則是因為網友對文章題目太敏感而沒看完內文,就立刻判斷是一篇「廢文」。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網友為反刊登文章的媒體公司而反對文章。

當然,所謂的「廢文」的確是以不同語言充斥於全球各地網路,但取得共識判斷什麼算是「好文」和「廢文」也是相對困難的。舉例來說,有不少臉書使用者頻繁分享「七個好習慣」、「八個好步驟」之類的你不得不知XX「警示文」。很多時候,這些文章僅僅列出是大家已熟知常識,讓網友斷定是篇沒有營養的「廢文」,但同時間這類文章已被轉送了無數次,並且看來好像很受歡迎。既然有那麼多人喜歡,難道這種文章算是「廢文」嗎?

能肯定回答一則新聞到底算不算廢文的問題,需要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幸好,專為訓練新聞工作者,美國著名波因特學院旗下的NewsTrust.net網站已經為讀者整理了一套客觀標準來評估文章的品質。該標準先分別何謂「新聞」和「社論」而再各列出三個檢驗標準。

針對新聞報導:(一)內文是否依照事實?(二)文章是否充分公平?(三)文章引用的來源是否足夠?

就社論而言:(一)文章是否傳達新知識?(二)分析是否充分精辟?(三)文筆好不好?

對於新聞報導和社論而言,還有另外兩個標準:讀者會否推薦文章、是否信任刊出文章的該媒體公司?

過去這一週,一則受到許多台灣人關注的新聞可當作檢驗的樣本。新聞內容是有關一位教授搭乘高鐵時自發性讓座給一名抱著小孩日籍母親。 看完文章後,多數台灣網友「按讚」並留言說,希望台灣媒體可以「多發表這種正面新聞」。不過,有些網友(被稱為「酸民」)留下尖酸評論懷疑教授讓座真正的動機,批評此報導內容。在留言板上可見不同立場網友彼此攻擊對方,懷疑對方是否真的看得懂文章。

若是網民依NewsTrust.net的標準討論其新聞報導,在討論內容上會有什麼區別呢?譬如,有些報導只引用教授和列車長,網友可以辯論這樣新聞資訊來源夠不夠?記者沒有採訪到日籍母親,評論者可以爭論記者應該透過日語口譯進行採訪?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天天有許多人在車上會讓座位給懷孕者或高齡的乘客,但這些故事不會上報。為什麼教授讓座這則新聞具有新聞性?為何要推薦給朋友看呢?

無論是東西方媒體或網友,能透過社群媒體的留言板理性地討論諸如以上的問題,不僅會使得網友更具有批判性地思索網路上每日的資訊,也同時會給媒體反省的機會而改進本身新聞報導的品質。比方說,若許多網民因新聞報導太片面而在留言板上抱怨該文章算是一篇廢文(crap news),我相信負責那篇的記者和編輯大概會好好檢討一下內容夠不夠充分。不過,網友在留言板上幼稚地對有不同看法的網友貼標簽,就浪費一個好機會探討為什麼某一篇文章會給予這麼強烈的反感。

媒體迷人之處在於同時反映又同時創造當代文化,而媒體機關需藉由讀者反應達到此境界。然而,唯有針對網路上看過的文章進行深刻、透徹的批評,讀者才能夠在任何媒體前表現出已理解消化這些資訊。在臉書、Twitter、Plurk等社群媒體工具出現之前,讀者和報社、媒體公司或其他國家網友聯繫分享意見較為限制。但如今,誰都可立即提出反饋。溝通工具越完善這當然是一個好趨勢,但網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善加利用留言板清清楚楚地反應出對媒體的不滿。

善加利用的第一個步驟是,下一次要評論你看過的文章時,無論是「好文」或「廢文」,可以使用提出原因且具有客觀性的一句話向其他網友溝通自己的論點是如何來的。否則,留下「廢文」二字評論,這僅是一句沒有根據的「廢話」。

●作者Chris Fuchs (中文名:傅子羽)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現任紐約市一所高中漢語教師,專業翻譯者;長期關注台灣議題,持續為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美國《世界周刊》及台灣《台北時報》等撰寫文章。作者歡迎讀者也能進入個人推特(https://twitter.com/Chris_Taiwan)交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