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經輝煌/藍眼睛的靈魂:喬庫克

▲喬庫克在「胡士托音樂節」上演唱《朋友你嘛幫幫忙》的經典畫面。右為他為專輯Mad Dogs & Englishmen拍攝的封面照。(圖/翻攝自網路)

記者朱錦華/特稿

愛爾蘭大詩人葉慈(W.B. Yeats)名篇《航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起首句: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譯成大白話是:「老人家,這裡不是你待的地方。」這句話,似乎同樣適用於網路,或是更精確的說:網路媒體的娛樂新聞上。

每年都有不少藝人去見馬克思或上帝(前者比較少,後者比較多)。中文媒體(尤其是網路)基於「本土優先」的媒體特性,資深的外國藝人除非死得很戲劇化(如麥可傑克森、保羅沃克、羅賓威廉斯),否則,一律從簡處理。年紀越大、死得越自然,就越簡略。

原因很簡單:現在的年輕記者們根本不認識、聽過或看過他們的作品。以今天網路發達、資訊全球化的現實來看,這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但事實卻是如此。或許,現實經驗告訴他們,這些「老咖」新聞的點閱率都很低,這意味著大多數讀者都不認識他們,所以,行禮如儀,簡單報一下就可以了。

然而,媒體的存在並非只為了追求高點閱率。傳遞訊息、解惑、甚至更嚴肅的「教育」,媒體都有責任。事實上,知識、藝術、文創作品都是沒有賞味期的。報導這些「老咖」走完「最後一哩路」的新聞,除了告知、致敬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意義:就是透過報導,讓年輕的讀者或者不認識這些前輩的人,找到線索去接觸一些已經成為經典的東西。

這也是個可以讓記者可以打開自己、以及讀者眼界的機會。否則,記者只寫自己喜歡和知道的,眼界很可能就會越來越小,最後鬧出了像某家電視台那樣:以為「李香蘭就是川島芳子」的笑話!

無奈,現在的年輕影劇記者多的是所知不多、外文程度不夠好、或是懶得Google的人,结果寫出來的東西就難免出現掛一漏萬、錯誤、或是找不到重點的情形。一句話:就是讓人感覺不專業。以下就是一例。

22日逝世的英國搖滾歌手喬庫克(Joe cocker),高齡70,想當然矣不會有太多年輕人認識他,於是台灣的網路媒體普遍以兩三百字的篇幅打發他。儘管有報導稱他為「搖滾傳奇」、說他「縱橫樂壇50餘年」、「一生出了將近40張專輯」,但列舉的代表作只有一首You Are So Beautiful。讓人不免狐疑:怎麼只有這點能耐?

蘋果大方一點,「阿莎力」多附送一首Up There Where We Belong(與Jennifer Warnes合唱,是電影《軍官與紳士》主題曲,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但這兩首都並非他生涯中最具表性的作品。

無奈,台灣媒體知道他的人真的不多,連TVBS都照唸蘋果的資料、只提到上述兩首歌曲、甚至跟著蘋果襲用大陸的譯名「喬考克」。一切行禮如儀。

他們沒說的是:喬庫克以沙啞、富爆發力的嗓音享譽歌壇,被推崇是「藍眼睛靈魂歌手」( blue-eyed soul singer,指能唱靈魂歌曲的白人歌手)的先驅代表,早過麥可波頓(Michael Bolton)、更早過目前當紅的愛黛兒(Adele)。

但喬庫克並非以原唱知名,反之,卻是以翻唱別人歌曲見長。其中,包括「披頭四」的名曲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或許可譯作《朋友你嘛幫幫忙》),這首歌曲在1968年登上英國排行榜冠軍。 翌年,他在著名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李安拍過相關電影:《胡士托風波》)上現場演唱這首歌曲。

富爆發力的嗓音加上戲劇性的肢體語言,讓他這場表演成為「胡士托音樂節」裡最讓人難忘的經典場面之一,也被公認是庫喬克表演生涯裡的最高顛峰。基於這種革命情感,他離世後,「披頭四」僅存的兩位成員:保羅麥卡尼與林哥史達,同聲表達對他的哀悼。

2008年,《滾石》雜誌選出「史上百大歌手榜」,庫喬克名列97。除了上述歌曲之外,Unchain My Heart、Feelin' Alright、Don't Let Me Be Misunderstood都是他膾炙人口的作品。

最後補充,TVBS報導說,喬庫克的You Are So Beautiful歷久不衰,後來很多歌手都翻唱他這首歌。這並不正確。這首歌喬庫克也是翻唱別人的,原作/原唱者是Billy Preston,只是喬庫克的版本最有名, 很多人以為他是原唱者吧了。 原文及更多照請看這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