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陳儒瑋
義美食品公司高志明總經理週日(2/8)於官方臉書上發表一篇聲明,指責政府不應帶頭投入基改作物的研發與種植。此文一出,引發社會各界對於基改科技爭議的熱切討論。
科學人雜誌重新推出2013年傅利曼(David H. Freedman)的文章來說明基改作物是安全可食且能餵養飢餓的人類、有人為文試圖推敲義美帶頭反基改背後的真正意圖,而全國最大討論版批踢踢上對於基改作物到底哪裡不好的爭論已持續多日無停歇之勢。
另一方面,台灣長期參與反基改運動的學者於媒體投書要求政府應投入經費加強復育本土黃豆、民間團體發起一人一信要求各地縣市政府切勿開放種植基改作物,加上全國十九位縣市首長簽署非基改校園午餐承諾的志工行動成果,民間反基改的聲浪站上近年頂峰。但毫無意外,台灣的反基改運動也遭受某些人批評為反智、反科學及操弄恐懼的民粹主義。
然而,以基因工程如此高度爭議的議題,直接衝擊現行法律、生命倫理、情感認知及社會基礎,已非單一的科學和科技層面能處理,勢必要納入整體多元的跨領域學習、溝通與價值判斷,才能逐步建構發展出整體風險溝通與評估的治理策略。
反基改不是反科學
支持基改產業的學者專家,經常列舉權威學術機構聲明「經由國家管制單位批准上市的基改產品證實安全無虞」或是「人類迄今已經吃了20年基改作物,並無證據顯示基改作物危害健康」等論點,試圖向民眾說明所謂的基改作物無害的科學實證。
但也有科學家們公開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例如歐洲社會與環境研究者團體(ENSSER)發表聲明,全球超過90位科學家、學者、醫師與專家具名簽署表示,目前學術界仍無基改食品安全的共識。又如「GMO FREE USA」網站中已收錄1800餘篇關於基改作物及食品對於環境、社會及人體健康等各層面影響的論文。
可見,從科學證據來看,意見仍舊相當分歧,「基改食品的風險尚未確定」應該是比較合理的說法。
反基改運動是公民參與的具體表徵
批評者認為倡議非基改運動的團體藉由操弄民眾對食品安全議題的恐懼,來獲取對自己有利的項目(如:募款、販賣有機食品、學術名聲等等),例如常以法國科學家Gilles-Éric Séralini的老鼠腫瘤爭議事件為例,抨擊以此證明基改食品致癌風險的無稽。只是,孟山都只做三個月的實驗且至今不願提供原始數據資料,供大眾和學界檢視,為人詬病已久,怎未見擁基改科學家以科學精神要求孟山都公開研發實驗資料?這豈不是兩套標準?
在當代風險溝通模式中,對於官方或學者不釋出完整資訊的做法,公民常將此視為黑箱作業而高度存疑。來自單一管道上對下的訊息傳遞,卻缺乏公民參與的雙向溝通模式,在現今資訊爆炸的社會只能造成議題傳播的反效果,唯有透明公開的程序才是獲取信任的最佳途徑。行政院此次意欲擬定的「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條例」便是一個很經典的負面案例。
我們身處於威權解構及對政府相對不信任的年代,面對基改作物如此高度爭議的社會議題,唯有摒棄獨尊政府及專家權威式態度,納入社會公眾參與,方能建構穩固的風險溝通模式,制定具民眾認知基礎的公共治理政策。
●作者/陳儒瑋,自由工作者、環境教育認證人員、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共同發起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