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工作是否一定會換了腦袋?(圖/達志/示意圖)
作者/賴聖芬(蒔緣)
新學年度開始,某國小校長在未徵詢當事人意見的情況下,無預警地調整處室主任職務,可唯獨最年輕也最資淺的主任,留在原處室不動。這所學校的舊有傳統,對於職務調動,會經過行政會議協商,依當事人的意願與能力,進行全面或部分調整;校長本身曾是這個學校的主任,今日這樣的作風,議論與抱怨之聲四起。校長也被認為換個位子,就放棄以往的原則;而且用不一致的標準去處理問題,讓部屬無所適從,著實有昨是今非的感覺。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團」看更多!
之後,每個人並不是很適應新業務,有人甚至提出掛冠求去之意。常聽到一句俗話:『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是組織病象裡的邁爾斯定律,原意是『職位決定立場』,把自己的本位主義擺中間,處於甚麼位置,就講甚麼話,譏諷意味濃厚;一個人沒有堅持一貫的理念與信仰,隨著角色扮演的遞變,或職位的轉換,產生今日我,挑戰昨日我的矛盾現象,被認為是誠信不一。
反觀彼得原理:『換了位置,一定要換腦袋!』人類在同一職場久待,容易產生不太想多做改革與變動的慣性;個人的能力特質表現會因此被限制,當升遷到一個無法勝任的位置就停住了;導致穩定組織中,到處充滿不適任的人。所以彼得原理主張換了位置後,依然固守舊有的腦袋思考,反而不是好事!
究竟換了位置,該不該換腦袋?彼得原理談的,顯然是指領導者的格局與思惟,而俗語則是針對處事態度與原則;基本上是沒有衝突的。
對一個成功的領導者而言,要換的是格局與思惟,不變的是態度與原則。任何一個組織都有標準作業程序與慣例,即便長期下來,這些早已不合時宜,但杜拉克說:『要檢討組織慣例是否合乎時宜,最有效的方法是檢討組織決策流程,以及決策後果』。由小處著手,比較不會牽動諸多利益糾葛,或引發太多抗拒。
調整職務這件事,本為領導者所能掌控,但校長沒有按照既定流程:徵詢、溝通協調,也沒有顧慮到決策後果,才會出現『裁量權』與『選擇權』的拉鋸戰,造成大家不愉快的局面。
當邁向更高位階時,會擁有更多權限和責任,此時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格局和思惟,但是在態度與原則上卻正好相反,千萬不要換個位子,就換了一個腦袋!
●作者蒔緣,本名賴聖芬,彰化縣國小退休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