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i/港人非中國屬下毫無特色只會說Nǐ hǎo的小嘍囉

▲在日本居住的香港歌手陳美齡。(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Mayi(香港部落客)

陳美齡,七十年代頗紅的歌手,後來嫁到日本。最近她又在香港的電視和地鐵出現-五十惠洗頭水廣告,那個女人就是陳美齡了。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團」看更多!

我說起她,因為偶爾在日本電台聽到一個她的訪問。陳美齡說(內容大意):「剛到日本時,日本工作人員每日三餐都給我中華丼(ちゅうかどん/Cyūkadon)。每天都是!後來我忍不住問工作人員,他說:『你是中國人,不是都喜歡中華丼嗎?』」噢!那不就是我嗎?

剛到日本,奶奶每天都買點心作晚餐。有一次我忍不住問:「奶奶,為什麼整枱都是燒賣春卷?」她驚訝:「香港人不是都喜歡點心嗎?」還嘀咕:「早知道就學煮中華丼……」我差點撼頭埋枱。點心怎會是晚餐?還有,中華丼是一味在昭和時代由日本人發明的正宗日式料理啊!

原來日本人眼中的華人都喜歡中華料理;而香港人更加特別喜歡點心。」這是我那晚得出的結論。簡潔點說就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也。

地鐵運雪櫃的是什麼人?在海洋公園會打尖的遊客是什麼人?行山見到沿途有垃圾也會拾起的遊客又是什麼人?你腦海湧出的答案就是你已建立的刻板印象了。刻板印象是否一定不好呢?不一定。刻板印象本來是一種方便快捷的方法,把對方歸類再估計對方的喜好。當然,估錯了就是一種冒犯,那又帶來另一種不便。

日前我在facebook share了一張日本人在鳳凰山遠足順便執垃圾的照片,我有一個很愛國的朋友留言說:「不能用一件好事而歸到日本人、香港人或中國人,應算是現代人對環保意識的認知及實踐!」這句說話其實是萬能key,也適用於隨地大小便照:「不能用一件壞事而歸到中國人、香港人、日本人,應算是現代人對公德的認知及實踐!」

我不同意。

為什麼有些好事/壞事只有某些國家的人才做?這不是一句「現代人」就可胡混過去的,這些造成刻板印象的行為,我認為都是國民教育造就的。

日本的國民教育從環境入手,小孩子從小已知日本四季分明、四面環海、有什麼動植物……他們愛他們日本的每一寸國土和上面的人和物,自然不捨得丟垃圾;再進一步是不捨得破壞這個國家的美好和秩序-包括法治和安全。

▲日本小學生示意圖(圖/翻攝自網路)

香港本來要推行的國民教育又有什麼內容呢?就是教學生要愛國、認識國旗、唱國歌要流淚。保護環境、公德心都不在此列。這說明為什麼某國家的國民不重視環境、不強調公德、不強調的秩序。總之有錢便出國任性一下(咱們是強國嘛!),然後送子女出國、冚家移民。

國民教育在香港表面上是擱置了,其實卻又披著普教中的皮暗渡陳倉。相熟網友的女兒升小一,七成小學都是普教中,令她十分苦惱。語言和思考是一致的,例如說廣東話的香港人說話快捷、連帶轉數也快、有效率;說日文、用敬語的日本人說話溫柔婉轉卻不直接,所以做事不跳步、有條不紊、井井有條。接近一套語言自然會接近那套語言背後的文化。

小朋友接近普通話,自然會接近那套文化:他會喜歡看喜羊羊而不再是叮噹、芝麻街;長大他會喜歡看央視電視劇而不是英文美劇、香港電視劇;老了他覺得在大街大巷播普通話喜氣洋洋的歌再熱跳也很好。行為品味都是承傳,載體是語言。一點一滴,然後把你和我的一代、還有上一代的喜好行為習慣都去菁存蕪。陳佐洱還說要去殖?在小學不是已經推行中嗎?

近幾年日本多了很多中國人開的餐館,不過他們都喜歡叫自己作「台灣料理」或「香港酒樓」之類。我不希望他日在日本走進一間台灣料理店,店員不會說廣東話和英文只講普通話然後說他從香港來、他是「香港人」之類。拜託,不要這樣。不要消滅外國人對香港人的「刻板印象」:我們本是一個說廣東話、中英兼擅、工作效率其高、長期受華洋文化浸淫而變得特別、能站在國際舞台發光發亮的族群,而不是中國屬下一個毫無特色只會唯唯諾諾說「Nǐ hǎo」的小嘍囉。

●Mayi,道地香港女生,先生為日本人,住過日本、英國、香港,育有一對子女,現為全職家庭主婦、兼職教書。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獲獎學金到英國University Of Sussex修讀語言學碩士,曾留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及慶應義塾大學,學習日語。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見「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ayi」網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