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聖芬/貼標籤重要?還是去標籤重要?

作者/賴聖芬(蒔緣)

特殊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特殊生,減少或消除因本身障礙所造成的學習限制,使其能發揮潛能、展現優勢能力,並更能融入團體生活中;也可幫助普通班師生,更了解特殊生,樂於接納他們,同時也可成為家長的支柱,協助家長教導孩子。

但多數家長擔心孩子被鑑定為特殊生,就會被貼上標籤,因此不願意正視孩子的問題,也拒絕學校、老師的幫助,甚至排斥社會、醫療資源的協助,因而錯失提供補救教學、處理問題的關鍵時機。

如能換個角度想,鑑定是一種取得特教服務資格的門檻,當孩子開始接受特教服務,校內的特教老師,會依據孩子的個別需求,設計合適課程,也有相關專業團隊(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的支援,還有輔具、補助、諮詢、輔導等服務,運用團隊合作的模式和力量,提供孩子和家長正向的支持;所以等於是拿到了「去標籤」的門票。

之前一位發展遲緩個案小嫻,今年升四年級;與她剛上一年級時相較,卻越顯呆滯,幾乎是有退無進,令人惋惜!

小嫻母親因自覺,小嫻在本校幼兒園跟不上別人,所以轉至鄰校就讀。升小一階段,卻又向鑑輔會要求安置到本校。依鑑輔會判定應進入啟智班就讀,但母親表示她有把握自己可以配合老師教導,讓小嫻追上其他同學進度,所以只要進資源班就好。母親提出一個令人傻眼,但也只能接受的理由:『到啟智班,會被啟智班小孩「帶笨了」,而且會學到不好的習慣與動作或奇怪的叫聲〈本校收的是重度與中重度的學生,的確有她說的情形〉。到了普通班,可以學習比她更好的對象,才會進步。』

我們進行家訪、現況分析,並告知專家專業的鑑定及個別教學的益處,進啟智班才是幫助小嫻的最佳起跑點;之後她的學習進步到了某個程度,可以申請改安置資源班,或者是放棄特教身份,進行結案,孩子的資料也會從通報網中去除。若一入學就到普通班,擔心她因跟不上同儕,遭受屢屢的挫敗感,但母親堅持自己的看法,依規定我們也只能尊重。

小嫻要升三年級了,母親拖著疲憊的身軀與無力感,請求學校幫小嫻申請續讀二年級,因為她自己也明顯感受到,孩子的學習狀況日漸惡化。校方勸她此刻是否先讓她安置到啟智班,會比讓她再讀一次二年級有用,可憐天下父母心,她就是覺得進啟智班是條絕路,一輩子會被貼標籤、被恥笑。

我不禁要思考,是我們努力不夠、宣導不夠嗎?為何這麼盡力了,還是不能讓家長順利拋開『貼標籤』這個心結呢?政府尊重家長選擇的民主態度,與家長癡心的愛,到底是為了孩子好,抑或是錯失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呢?

學習成果只能預期,沒有絕對值;但與其用自己的想法賭賭看,何不信任專家的建議?正視孩子的需要,比起擔心是否被標籤化來得重要。唯有全心接受、認同孩子的個別差異,他們才有機會欣賞自己的不同,珍惜所擁有;唯有父母不閃躲別人的眼光,他們才有勇氣去接受,並享受生命旅程的挑戰,走上去標籤的康莊大道。

●作者蒔緣,本名賴聖芬,彰化縣國小退休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