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專欄】胡祖慶/「換柱」會得出怎樣的選票移轉?

文/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

當「換柱」成為定局,各種常識性推論紛紛出籠,包括「朱立倫的總統得票必定高過洪秀柱」,以及「換柱能夠替國民黨挽救立委席次」。揆諸先進國家經驗和我國政治文化特點,上述假設未必成真。在這方面,有三點最關緊要。

全代會是換柱最後時機

首先,換柱引發的最大質疑是時間來不來得及。在同樣透過黨代表大會(party convention)推選總統候選人的美國,被提名人從宣佈參加,到贏得初選,再到全代會,通常有一年準備時間。

民主、共和兩黨在選前三個月舉行全代會原因有二。第一,選舉會在投票日60天前大勢底定。第二,候選人支持度將在會後攀上高峰。朱立倫在選前百日投入選戰,或將只有30天可以說服選民進行選票移轉(vote transfer)。

深藍選民選票移轉會是關鍵

再者,晚近洪秀柱支持度多數時候是15%上下,成為國民黨換柱理由。這個數字接近1996年林洋港的得票率,而洪秀柱的兩岸政策論述確實也是在迎合深藍選民偏好。要想促成大規模選票移轉,單靠「敬佩洪秀柱,支持黨中央」這類兩面討好的說法未必能夠奏效。

民調顯示,朱立倫勝選機率和蔡英文仍然有段差距,會提高訴諸選民策略性投票(strategic voting)難度。相對地,國民黨臨陣換柱或將加強部份選民「抗議性投票」(protest vote)和「懲罰性投票」(vote of sanction)心理。

朱立倫是否帶職參選將是起手無回

對此,朱立倫態度扮演關鍵角色,當中涉及兩項台灣政治文化特點。第一,朱立倫必須避免給人「欺人孤兒寡母」的負面形象。第二,朱立倫如果帶職參選不僅是起手無回,同時或將招致「什麼都要」的譏評。

不同於美法等先進國家,國人對於總統候選人帶職參選的接受度偏低。在法國,席哈克於1977到1995年擔任巴黎市長,期間三度問鼎總統,並且在1995年贏得勝選。相對地,1996年我國總統直選以來,不曾有過民選地方首長代表主要政黨角逐總統,遑論帶職參選。

百年前,胡適藉著「差不多先生」提醒國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國民黨應該放棄一廂情願(voluntarism)和直線思考(linear thinking)的思維,用更嚴謹的態度來處理換柱等相關議題。

●作者胡祖慶,目前為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